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r7近日卷入致命事故,安徽高速上一场碰撞爆燃致三人遇难,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据家属描述,事故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电池瞬间爆燃,逃生通道与安全设计双重失效,暴露出行业技术跃进背后的隐忧。
作为跨界造车新势力,小米入局时高举“智能科技”大旗,但此次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无论营销口号多么响亮,安全始终是汽车工业不可逾越的底线。电池热失控、紧急脱困机制缺失,这些本应通过严苛测试解决的问题,为何在真实场景中成为“致命漏洞”?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但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压缩研发周期,弱化安全验证,将用户置于未知风险中。小米客服“成立工作小组”的回应,若仅停留在危机公关层面,而无实质技术改进,恐难平息公众疑虑。
此案应成为行业分水岭:车企必须重新审视“速度与安全”的优先级,监管部门更需升级安全标准,强制公开事故数据,建立电池安全“黑匣子”制度。消费者的信任经不起一次次烈火考验,唯有将敬畏生命置于商业利益之上,新能源赛道才能真正通向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