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产业的角逐迈进新的阶段,智能化已然成为了决胜的关键因素。凭借着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广阔的市场根基,那些跨界投身汽车领域的科技企业优势愈发显著。在这之中,小米与华为之间的竞争更是备受瞩目。
小米,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军巨头,毅然踏入造车领域。其推出的小米 SU7 一经上市便迅速成为爆款车型,后续衍生的高性能版本也表现卓越,成功在汽车行业上演了一出一鸣惊人的好戏,缔造了令人惊叹的行业佳绩。
华为则秉持着不直接造车的策略,通过在先进技术研发、创新营销模式以及多元渠道拓展等多个层面为汽车企业提供全方位赋能,同样打造了众多成功的合作范例。一时间,如何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甚至成为了汽车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和现象级议题。
那么,在这场科技与汽车跨界融合的巅峰较量中,小米和华为究竟谁更具实力,更能引领行业发展?汽车行业竞争的下半场又将迎来怎样的结局呢?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从这两家企业在汽车领域布局的核心差异说起。

从具体数据而言,定价 21.59 万元的小米 SU7 标准版,零百加速成绩优异,仅需 5.28 秒;而售价 29.99 万元的 SU7 Max 版本性能更为强劲,零百加速仅耗时 2.78 秒;至于售价 52.99 万元的 SU7 Ultra,其零百加速更是惊人,仅需 1.98 秒。
与此同时,小米 SU7 鲜明的性能导向,也传递出一种突破自我、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加之雷军 “押注全部身家开启再度创业” 这一极具感染力的营销故事,不仅在情感层面有效激发了小米粉丝群体的热情,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从理性角度来看,也赢得了广大普通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市场统计数据表明,小米 SU7 自上市以来的短短 9 个月内,销量便高达 13.5 万辆。对于一家初次涉足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彰显了其强大的产品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小米汽车在三电等核心技术方面,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依赖于与供应商携手开展合作研发。而且,在智能化这一关键领域,小米采用的是向外采购的高通和英伟达芯片,并且直到今年 2 月才全面推送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功能,在技术推进的速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快脚步。
再来审视华为,“智价比” 是其突出标签。或许是由于通信基建起家所赋予的独特基因影响,华为始终坚守不直接造车的战略方针,致力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担当起智能汽车背后的底层技术支撑角色,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变革提供坚实助力。

从芯片层级的自主研发,到算法层面的深度创新,再到应用级的全方位拓展,华为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在智能汽车领域构建起了一套多层次、全覆盖的自研技术体系。搭载华为技术的车型,无论是在智能驾驶的精准度与安全性上,还是在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与功能集成方面,亦或是三电技术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上,均展现出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卓越性能,在智能化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确立了显著的领先优势。市场的积极反馈也充分证明了华为技术的强大实力与广泛认可,为智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详细来讲,于算力领域,华为凭借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车端打造了性能卓越的昇腾芯片,以此作为坚实可靠的算力后盾。在云端算法的持续更新与优化进程中,华为构建起了一套独立自主且功能完备的体系,不仅拥有运算能力超群的超算中心,还配备了优质高效的云服务,全方位助力算法的快速迭代与升级。

对于高阶智驾,2024鸿蒙智行Tech Day中,华为就宣布全量推送ADS 3.0智驾系统,具备端到端能力。
相较之下,小米凭借着出色的产品与营销策略,在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与品牌号召力。然而,在当下这个科技飞速发展、行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单纯的市场优势并不足以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立足。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核心技术才是决定企业命运与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保持领先地位的核心竞争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