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国家新规曝光:敢把智驾当自动驾驶?出事自己扛全责

    头像头像
    04-03

    在4S店明亮的展厅里,销售顾问手指划过中控屏幕,向顾客介绍「全自动驾驶」时,你可能不知道这个词汇在法律文件里根本不存在。

    中国工信部2024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术语规范》明确指出: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作为产品宣传用语,现有技术只能达到「有条件驾驶辅助」。

    这个被无数人混淆的概念背后,藏着关乎生命安全的认知鸿沟。

    真正的分野在于「责任链断裂点」。

    当搭载激光雷达的车辆在高速上平稳变道时,多数人不会注意仪表盘角落的提示——系统持续监测的不仅是路况,更是驾驶员的注意力状态。

    北京某车企测试数据显示,即便开启「领航辅助」功能,仍有32%的驾驶员在15分钟内出现注意力涣散,这正是法规强制要求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存在的原因。

    去年深圳一起因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系统导致追尾的案件中,法院判决书特意标注:「智能驾驶系统提供的是减轻疲劳的便利,而非转移注意力的借口」。

    技术路径的差异更揭示了本质。

    中国头部车企普遍采用的「车路云协同」方案,本质是构建安全冗余网络。

    上海嘉定区已部署的智能路口,能通过路侧毫米波雷达将800米外的施工信息实时推送至车载系统,这种「上帝视角」让车辆比人类提前12秒做出反应。

    反观某些国际品牌的纯视觉方案,在杭州暴雨天的测试中,摄像头误将隧道顶棚反光识别为障碍物的概率高达17%,这种技术路线选择背后是商业逻辑而非安全最优解。

    消费者最易陷入的误区,是混淆了「使用场景」与「技术边界」。

    行业内部流传的「三不准」原则:不准在非封闭道路完全脱手、不准在能见度低于50米时启用、不准在道路标线缺失路段依赖系统,这些从未出现在产品手册的禁忌,实则是工程师用百万公里路测数据换来的教训。

    广州某新势力品牌的后台数据显示,凌晨2-4点辅助驾驶开启率是白天3倍,这个时段恰恰是人类反应速度下降30%的高危时段。

    未来的技术演进正走向两个平行世界。

    一边是政策引导下的渐进式升级,如北京亦庄自动驾驶示范区允许的L4级测试车,必须配备可远程接管的安全员;另一边是资本催生的跃进式宣传,某车企去年因在广告中暗示「可边开车边办公」被罚320万元。

    当我们拆解最新量产的智驾域控制器,会发现其算力分配中有45%专门用于「系统退出预警」,这个沉默的数值无声宣告着:在可见的未来,方向盘仍是不能松开的生命纽带。

    举报-反馈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