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小米汽车推上风口浪尖。29日凌晨,某高校三名女大学生乘坐的SU7在逆向行驶时发生碰撞爆燃,车身瞬间被烈焰吞噬。当家属赶到现场时,只看到烧成骨架的车体和碳化的遗体——这个画面成为后续舆论风暴的导火索。

"我们等了72小时,等来的却是冷冰冰的声明。"遇难者父亲王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哽咽控诉。视频中他举着女儿生前的照片,质问小米为何至今无人慰问家属,更质疑官方通报中"及时呼叫急救"的说法。这条获得百万转发的视频,像一颗炸弹引爆了社交媒体。
小米官方在事发第三天才发布的通报显示:事故发生时车速从116km/h降至97km/h,车辆曾发出减速提示,最终因驾驶员接管不当发生碰撞。但这份被网友称为"技术流报告"的声明,恰恰点燃了更大的争议。

"车门为什么打不开?"成为舆论场最尖锐的质疑。有汽车工程师在知乎分析,SU7采用的电子门把手在断电情况下需要0.8秒应急解锁,而传统机械把手仅需0.3秒。
这个专业数据被转发时逐渐演变成"夺命0.5秒"的惊悚标签。更戏剧性的是,网友翻出雷军半年前发布会上的承诺:"SU7电池下沉设计能确保起火不波及车厢"——这段视频在事故后播放量暴涨3000万次。

雷军的个人账号成了情绪宣泄口。这位坐拥7000万粉丝的"科技圈顶流",最新动态下方涌入20万条评论。有粉丝痛心留言:"以前觉得您接地气,现在才明白都是人设"。甚至出现"雷军连夜删评"的传言,虽然小米公关部火速辟谣,但#雷军沉默#的话题仍冲上热搜。
资本市场反应更为剧烈。事故曝光当日小米股价暴跌5.2%,市值蒸发超200亿港元。有意思的是,某竞品车企股票同日上涨3.7%,被股民戏称为"最贵广告费"。财经博主"老金看股"在直播中调侃:"现在买小米股票就像接飞刀,谁知道下一个爆雷是什么?"

在事故责任认定尚未出炉的情况下,舆论已自发分成三大阵营。理性派认为"该等调查结果",质疑派追问"为何不公布行车记录",而情感派则持续转发遇难者生前照片。某法律博主测算,如果最终认定车辆存在缺陷,小米可能面临单笔超500万的赔偿——这个数字在传播中不断被夸大,最终演变成"小米要赔三个亿"的谣言。
更微妙的博弈发生在信息战场。有网友发现,家属最初发布的视频曾遭限流,而小米声明却获得平台"热推"。这种对比催生出"资本操控舆论"的阴谋论,直到某平台高管晒出审核日志才勉强平息。但"撤热搜"的质疑声始终未消,甚至衍生出"雷军与平台高层饭局照"的伪造图片。

这场危机暴露出造车新势力的软肋。传统车企用百年建立的危机应对体系,在互联网公司这里变成了公关稿与热搜的赛跑。汽车论坛"老司机"版主发帖感慨:"当科技公司的快遇上汽车行业的稳,事故就成了照妖镜。"该帖获得10万+点赞。
遇难者母校的悼念活动上,同学们用白菊摆出"安全无小事"的字样。这个画面被媒体捕捉后,意外引发对智能汽车安全标准的讨论。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李卫国接受采访时指出:"自动驾驶分级制度需要细化到应急场景,不能把生命交给概率。"

截至发稿前,小米宣布成立"亿元级安全基金",但未说明具体用途。雷军转发该消息时只写了"痛定思痛"四个字,评论区再度分裂——有人称赞担当,有人嘲讽作秀。而三位女孩的追悼会定在明日举行,她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悲剧正推动着行业安全标准的变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