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事故引发多方争议:谁该为安全负责?
事故核心信息
4月初,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发生碰撞后起火,导致三人遇难。根据公开信息,车辆以约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电池系统受损引发爆燃。


小米官方称事故原因可能为“剧烈碰撞导致整车受损”,但尚未接触车辆,无法确认具体技术问题。
涉事车辆电池供应商成为焦点——标准版采用弗迪(比亚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电池随机混装,而宁德时代次日即声明“涉事车辆未使用我方电池”。

车企与供应商的“罗生门”
小米:双供应商策略陷被动
小米客服证实,SU7标准版电池由弗迪和宁德时代随机装配,车主无法自主选择。该策略本为保障供应链稳定,却因事故陷入尴尬:宁德时代急于撇清关系,而弗迪电池客服表示“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信息”,需内部反馈。小米官网参数表仅标注电池类型(标准版73.6kWh磷酸铁锂),未明确供应商,这种信息不透明加剧公众疑虑。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沉默较量”
宁德时代在事故次日火速澄清,其快速反应引发两种猜测:一是通过电池编码快速溯源;二是与小米存在数据共享机制。

相比之下,比亚迪弗迪电池采取“不主动回应”策略,内部人士透露其仅向小米供应电芯,电池包由宁德时代集成,这种合作模式可能导致责任界定模糊。
腾势“安全营销”踩中舆论雷区
腾势销售负责人赵长江在事故期间发布微博,称腾势车辆“120km/h追尾货车未起火”,被指影射小米事故。该内容经多次删除与恢复,最终下架。
舆论对此态度分裂:支持者认为车企有权利宣传安全技术;反对者批评其“消费悲剧”。值得注意的是,腾势近期正密集推广新车安全性能,业内人士分析其宣传节奏与产品周期相关,但时机选择引发争议。

胡锡进点评与企业公关困境
网络大V胡锡进评价小米回应“态度值得肯定,但时效性不足”,同时指出车企在重大事故中面临两难:快速回应可能被指草率,延迟则加剧信任危机。

小米股价在事故后两日累计下跌超9%,市值蒸发超1100亿港元,显示市场对品牌危机的高度敏感。

行业视角:安全标准与宣传的边界
1. 技术层面:
小米SU7标准版采用CTB一体化电池技术,宣称有14层物理防护,但未配备Pro/Max版的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可在极端碰撞时定向释放能量)。专家指出,侧面柱状物撞击本就是电动车安全测试难点,工信部规定的“热失控后5分钟逃生时间”在高速碰撞中可能失效。
2. 宣传责任:
车企普遍强调电池安全技术,但用户实际获得的信息有限。例如小米未公示电池供应商具体分配比例,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的混装是否存在性能差异仍存疑。此次事件暴露出供应链透明度不足的问题。
舆论场的撕裂与反思
事故讨论呈现两极分化:一方质疑小米安全宣传与实际表现不符,另一方认为苛责车企有失公允。

值得关注的是,伪造的“雷军公开信”曾短暂传播,内容包含“捐资1亿成立安全基金”等不实信息,反映出公众对车企社会责任的强烈期待。

目前事故调查尚未完成,但已引发三个深层思考:
车企是否应公开电池供应商的具体匹配机制?
行业是否需要建立更严格的事故数据披露标准?
竞争对手借事故营销的伦理边界在哪里?
结语:真相未明前的冷思考
在最终调查报告公布前,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但该事件已揭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挑战:从供应链管理、技术宣传的真实性,到危机公关的尺度把握。
对消费者而言,或许更应关注两个现实问题:购买混装电池车型是否存在知情权缺失?车企宣传的安全技术是否经得起极端场景考验?这些问题,远比当下的“口水战”更值得深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