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雷军发声:绝不回避问题
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再升级,技术信任危机拷问行业底线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高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这场悲剧不仅让三个家庭陷入深渊,更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风口浪尖。面对质疑,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深夜发文承诺“不回避责任”,但围绕事故真相的争议仍在持续发酵。

事故还原:2秒接管与系统失效之谜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时间轴,事故前1分钟系统连续发出分心报警和脱手预警,但驾驶员未及时响应。在碰撞前1秒,驾驶员突然接管车辆并猛打方向盘,导致车辆以97km/h撞击刚性障碍物。值得注意的是:
• AEB系统未触发:事故路段施工路障为锥桶和水马,而SU7标准版AEB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对静态障碍物无响应;
• 数据黑箱争议:碰撞前0.5秒的行车记录缺失,关键数据仅由小米单方面提供,第三方验证机制缺位;
• 车门解锁疑云:尽管小米强调“机械应急拉手”设计,但剧烈撞击导致车身结构变形,实际解锁可能性存疑。
小米回应:技术解释与舆论博弈

雷军在4月1日的长文中承认“技术必须回归人性”,并公布三大调查进展:
1. 起火原因:初步判定为撞击导致电池组受损,高压线路短路引发热失控,非网传“自燃”;
2. 智驾系统:NOA功能在碰撞前1秒退出,符合设计逻辑,但承认接管提示时间过短;
3. 数据透明:已提交完整EDR数据,承诺配合第三方鉴定联盟建设。
然而,公众质疑声未减:
• 过度宣传争议:营销中“全自动驾驶”暗示与L2级辅助驾驶的实际能力存在偏差;
• 电池安全短板:事故车辆为标准版(未搭载电芯倒置技术),与Pro/Max版形成安全梯度;
• 责任认定困境:家属质疑车企未充分警示智驾局限性,或涉虚假宣传。
行业震荡:智能驾驶安全标准再审视
事故暴露智能汽车行业三大系统性风险:

1. 技术冗余不足: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场景识别能力下降40%,AEB对静态障碍物覆盖率不足;
2. 人机协同缺陷:2秒接管窗口违背认知科学规律,驾驶员慌乱中操作失误率激增;
3. 标准滞后性:现行国标未强制要求碰撞后12V电路冗余设计,车门解锁机制依赖机械结构可靠性。
受事件影响,小米汽车股价单日暴跌8.9%,特斯拉、蔚来等竞品紧急升级AEB算法。工信部拟修订《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拟将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纳入强制标准。
舆论镜像:信任危机下的多维反思
1. 用户认知偏差:调查显示62%的SU7车主认为“NOA可应对所有路况”,安全培训覆盖率不足30%;
2. 数据垄断质疑:车企掌握核心事故数据,第三方机构难以获取完整日志,形成“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困局;
3. 保险机制滞后:现有车险未覆盖智驾系统故障,遇难者家属面临索赔困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