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6月份,国内车企的L3级自动驾驶量产计划就已经密集官宣。根据工信部的政策,2025年将成为L3级自动驾驶的“元年”,
而广汽、奇瑞、极氪、小鹏、长安等车企已抢先公布了量产时间表。例如:
广汽集团:2025年量产L3车型,2026年推进L4规模化运营,首款L3车型“昊铂HL(图片|配置|询价)”已开启预售(27.98万起);
极氪:推出“千里浩瀚H9”L3智驾系统,算力行业领先;
长安汽车:计划2026年实现全场景L3,2028年冲击L4。
有趣的是,这份名单里没有华为的名字。但别急,黑子们先别急着开香槟——华为虽然没以车企身份上榜,却早已“渗透”进每一辆车的血管里。
华为不造车,但车企造车离不开华为。以广汽为例,其新成立的高端品牌“华望汽车”直接搭载了华为的智能驾驶软件、智能座舱和车控解决方案,双方还联合开发了全新架构。换句话说,华为的技术正在“借壳上市”,通过车企合作伙伴抢占市场。
更微妙的是,L3级自动驾驶的核心竞争力是算法和芯片,而华为的ADS 2.0智驾系统、昇腾芯片早已成为多家车企的“标配”。比如问界M9、阿维塔等车型的智驾能力背后,都是华为的影子。黑子们嘲讽“华为没上车”,殊不知华为早就在方向盘后面“暗中操控”了。
而且还总有人喜欢拿“华为不造车”当梗,仿佛这就是华为的“软肋”。但现实是:
1. 华为走的是“技术供应商”路线,类似博世、高通,这才是高阶智驾的“幕后王者”;
2. L3级自动驾驶的认证核心是车企,华为作为技术提供方无需亲自下场;
3. 华为的野心更大——它要打造的是覆盖芯片、算法、云服务的全栈生态,而非单一品牌。
那些嚷嚷“华为掉队”的人,就像嘲笑微软“不做电脑”一样滑稽。华为的目标是成为智能汽车的“Windows系统”,而非某一台PC品牌。
为什么总有人对华为“没上名单”耿耿于怀?或许是因为分不清“车企”和“技术供应商”的区别,以为只有自己造车才算赢,无视华为与广汽、赛力斯等车企的合作成果,硬凹“华为失败论”,黑华为自带话题,哪怕逻辑漏洞百出,也能收割一波情绪点击。
不过,华为的布局早就超越了“车企名单”的范畴。当别家还在为L3量产焦头烂额时,华为的城市场景无图智驾、端到端大模型已开始落地。黑子们盯着名单找存在感,华为却忙着定义行业规则。
L3自动驾驶的竞争,本质是技术生态的较量。华为的“隐身”,恰恰是其战略的高明之处——不做风口上的猪,只做吹风的人。而那些急着唱衰的黑子们,不妨多看看新闻:
- 工信部已明确将批准L3车型准入,而华为的技术正是车企过审的“敲门砖”;
- 广汽的L3车型用着华为方案,销量和口碑才是最终答卷。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华为不行”,建议回一句:“您说的对,但您买的车可能正用着华为的‘大脑’呢。”
(本文参考来源:腾讯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