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驾又叒叕出事了,责任到底该怎么算呢?

    初心家常菜头像初心家常菜头像
    初心家常菜04-02

    智驾出事好像已经屡见不鲜了,那到底出事后的责任怎么算呢,对此网友也很有争议。以下是Deepseek给出的回答:

    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划分通常需要结合技术等级、事故原因、法律法规以及具体使用场景 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分析要点:

    一、责任划分的核心因素

    1. 自动驾驶等级(SAE标准)

    -L1-L2(辅助驾驶):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责任通常归使用者(如特斯拉Autopilot、蔚来NOP等系统的事故中,车主多因未及时接管被认定担责)。

    -L3(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全权驾驶,但需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若系统未及时移交控制权或失效,厂商可能担责(如奔驰Drive Pilot在德国已明确厂商对L3阶段事故负责)。

    -L4-L5(高度/完全自动驾驶):无人类驾驶员场景下,责任一般由厂商或运营方承担(如Waymo的无人出租车)。

    2. 事故直接原因

    - 系统故障(软件缺陷、硬件失灵):厂商责任(例如特斯拉因Autopilot识别错误导致追尾,曾被判赔偿)。

    - 人为干预(强行接管、误操作):使用者责任。

    - 第三方责任(其他车辆违规):按交规判定。

    3. 法律与证据

    - 数据黑匣子: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和日志数据是责任认定的关键(如特斯拉EDR数据可用于还原事故前操作)。

    - 地方法规: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与德国《自动驾驶法》对L3以上明确厂商责任,但多数国家尚未完善细则。

    二、现实案例参考

    - 特斯拉事故(美国):多数案例中因驾驶员未按提示接管方向盘,被判主责;少数因系统缺陷(如误识别卡车侧影)由厂商赔偿。

    - Uber无人车致死案(2018):运营商Uber与安全员共同担责,最终达成和解。

    - 中国蔚来ES8事故(2021):车主使用NOP功能追尾工程车,法院认定车主未保持警惕负全责。

    三、用户应对建议

    1. 明确系统能力边界: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需仔细阅读车辆说明。

    2. 保留证据:事故后第一时间保存行车记录仪和系统日志。

    3. 关注保险:部分车企(如小鹏)提供自动驾驶专项险,可补充传统车险。

    总结

    现阶段L2级事故多由用户担责,L3+逐步转向厂商;最终责任需结合技术、法律和证据判定。随着法规完善(如欧盟2024年新规),未来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责任将更清晰。建议消费者使用时保持谨慎,并关注厂商的免责条款更新。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