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回顾与核心争议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后起火,导致3人遇难。

事故引发全网关注,焦点直指电池安全与供应商责任。小米汽车1日晚声明称,起火系“猛烈撞击导致整车受损”,否认自燃。但公众质疑:涉事车辆电池究竟来自哪家厂商?

电池供应商谜团如何解开?
4月2日,宁德时代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回应:“事故车辆未使用我司电池”。小米客服同步透露:SU7标准版电池为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弗迪混装随机分配,车主无法自主选择;而Pro/Max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

◆关键数据:事故车为标准版,搭载73.6kWh磷酸铁锂电池,工信部备案供应商为宁德时代与弗迪。

◆矛盾点:比亚迪客服以“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为由未直接回应,但宁德时代已率先撇清关系。

行业安全警钟再次敲响
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指出,当前锂电池技术存在天然短板:剧烈撞击下隔膜破裂即会短路起火,任何品牌均难幸免。
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发现,2024年新能源汽车发生起火事件超30起(仅指能确认汽车品牌),包括极氪、小鹏、深蓝、问界、小米、蔚来、埃安、特斯拉、极狐、奔驰等。仅少部分汽车品牌公开回应了起火原因。




小米SU7虽宣称搭载14层电池防护结构、电芯倒置技术,但此次事故暴露了极端场景下的安全局限。
三大未解之谜待官方定论
1. 电池溯源:若非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是否需担责?
2. 系统缺陷:家属质疑AEB未触发、车门未自动解锁,智能安全设计是否存在漏洞?
3. 信息透明:小米参数表中未明确标注电池供应商,购车随机分配模式是否合理?
吃瓜群众怎么看?
◆技术派:电池混装策略虽保产能,却牺牲用户知情权。
◆情绪党:“宁德时代火速回应,比亚迪沉默是金?”
◆理性派:事故主因或为超高速撞击,电池只是“背锅侠”。
小编划重点
宁德时代的回应虽澄清了自身责任,但事件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问题:
1. 供应链透明度不足,消费者权益需强化保障;
2. 安全技术天花板亟待突破,电池防护与智能应急系统需协同升级;
3. 事故调查公开性至关重要,车企、供应商、监管方应建立联合响应机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