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宁德时代回应小米事故车电池归属风波

    小杜在都江堰头像小杜在都江堰头像
    小杜在都江堰9天前

    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的德上高速交通事故,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议题再次推至公众视野焦点。在遇难者家属的悲痛与公众的质疑声中,宁德时代于 4 月 2 日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平台明确表态:涉事小米 SU7 标准版未使用其电池。这场牵涉技术机密、商业策略与公共安全的复杂博弈,撕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隐秘角落。

    根据小米汽车 2024 年 5 月发布的公告,SU7 标准版采用弗迪电池与宁德时代电池混装策略,自 5 月 25 日起的订单随机分配供应商。这种双轨供应模式本是企业平衡供应链风险、提升议价能力的常规操作,却在突发事故中演变为责任认定的技术迷宫。宁德时代的快速撇清,既是对商誉保护的本能反应,也折射出动力电池行业残酷的竞争现实 —— 头部企业不愿为竞争对手的潜在质量问题承担连带责任。


    事故车辆起火原因尚未定论之际,公众的焦虑情绪在信息迷雾中持续发酵。小米客服关于 "无法查询具体批次电池供应商" 的回应,暴露了混装模式下的溯源难题。当消费者无法自主选择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当事故调查需要穿透车企、电池商、数据平台的多重信息屏障,公众对产品透明度的期待与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愈发尖锐。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 "心脏",其安全性直接关系着行业发展的根基。2025 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350Wh/kg 的技术跃进,与每分钟充入 400 公里续航的补能革命背后,是材料体系革新带来的热失控风险同步升级。此次事故中 "撞击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 的初步判断,将车辆结构安全与电池防护设计的协同性置于审视之下。车企在追求续航里程与成本控制的同时,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碰撞防护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命题。

    这场风波给行业敲响的警钟远超单一事故本身。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40% 的临界点,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容忍阈值正在快速降低。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的市场份额之争,小米汽车作为新势力品牌的质量信任建立,都在公众舆论的放大镜下经受考验。事故调查的最终结论或将重塑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更可能推动监管部门建立更严苛的电池溯源与质量追责体系。

    在遇难者家属 "希望说到做到" 的沉重留言背后,隐藏着整个汽车产业转型期必须直面的伦理拷问。技术创新与商业利益的狂飙突进中,生命的重量永远不该成为被计算的变量。当车企将供应商选择变为概率游戏时,是否也该为这种商业策略预设更周全的安全保障?这场悲剧提醒着所有行业参与者:在攻克续航与成本的科技高山时,永远不能遗忘安全才是通向未来的唯一路径。

    【PS:小编对小米的感觉和对蜜雪冰城很像,对于这次的事件,回想之前身为赛车手的林志颖失控,60迈都有一小段失去意识,别说90迈,倒是保险公司,道路局不应该也出来回应吗?保险先不说,道路局逆向改道,我作为老司机,也遇到过,夜晚看雪糕筒有时也反应不过来,至于为什么需要智架,三个女孩聚会,可能喝了酒呢,总之,大家静待官方调查结果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