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 SU7 电池争议背后的供应链博弈

    小杜在都江堰头像小杜在都江堰头像
    小杜在都江堰9天前

    2025 年 3 月 29 日发生在高速路段的小米 SU7 碰撞爆燃事故,将这家跨界造车企业推向了舆论漩涡。随着宁德时代 4 月 2 日正式表态涉事车辆未使用其电池,这场关于动力电池的 "罗生门" 彻底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隐忧。

    根据小米官方配置信息,涉事的 SU7 标准版自 2024 年 6 月起实施双供应商战略,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混装体系。73.6kWh 的电池包随机装配,消费者在购车时既无法选择供应商,也无法通过车辆标识辨别电池来源。这种业内常见的成本控制策略,在极端事故场景下暴露出致命缺陷 —— 当车辆发生碰撞爆燃时,外界难以迅速锁定责任主体,车企与供应商的危机响应陷入僵局。

    供应链双刃剑的代价

    小米汽车的电池配置图谱清晰显示出市场定位差异:顶配 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 101kWh 三元锂电池,Pro 版使用 94.3kWh 磷酸铁锂神行电池,而标准版则采用更具价格竞争力的混装方案。这种分级策略在业内并不鲜见,但不同供应商产品间的性能落差正在引发新的安全争议。北京理工大学相关研究显示,不同工艺的电池模组在极端碰撞中,热失控发生概率存在 3.2 倍的显著差异。

    更令消费者担忧的是关键安全技术的配置差异。小米内部人士证实,标准版未搭载应用于高配车型的 "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可通过定向泄压设计将热失控能量向下引导。在近期媒体拆解实验中,配备该技术的电池包在模拟碰撞测试中,乘员舱温度可比普通结构低 200 摄氏度以上。

    沉默的产业链困局

    宁德时代的紧急声明与比亚迪的持续沉默,折射出动力电池行业的微妙博弈。前者凭借技术优势主导高端市场,后者则以成本控制见长,这种格局促使车企采取 "高端车型绑定单一供应商,走量车型实施混装降本" 的普遍策略。但此次事故暴露出,当不同工艺标准的电池共享同一车型平台时,品控风险可能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显示,在零下 10 摄氏度环境中,混装批次的小米 SU7 标准版续航表现波动幅度达 8%,快充效率差异超过 12%。这种性能离散度虽在出厂质检合格范围内,但打破了消费者对 "同款车型同等品质" 的心理预期。更严峻的是,事故调查中车企与供应商的 "责任推诿",正在动摇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的信任基础。

    这场由电池混装引发的行业地震,本质上暴露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扩张与精细化管理的失衡。当成本控制成为车企生存的首要法则,供应链的每一个技术妥协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对于尚处市场培育期的小米汽车而言,如何在商业策略与安全责任间找到平衡点,将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更能证明其造车实力。【PS:小编对小米的感觉和对蜜雪冰城很像,对于这次的事件,回想之前身为赛车手的林志颖失控,60迈都有一小段失去意识,别说90迈,倒是保险公司,道路局不应该也出来回应吗?保险先不说,道路局逆向改道,我作为老司机,也遇到过,夜晚看雪糕筒有时也反应不过来,至于为什么需要智架,三个女孩聚会,可能喝了酒呢,总之,大家静待官方调查结果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