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汽车 App 上线安全分 Beta 系统 重塑智能驾驶安全评估体系

    小杜在都江堰头像小杜在都江堰头像
    小杜在都江堰9天前

    在智能汽车赛道持续内卷的当下,小米汽车 App 悄然上线的 "安全分 Beta" 功能,正试图用互联网思维重构驾驶安全评估体系。这款专为 SU7 车主设计的智能评分系统,通过百余项动态指标对驾驶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其技术逻辑与运营策略都透露着小米生态的典型基因。

    【PS:小编对小米的感觉和对蜜雪冰城很像,对于这次的事件,回想之前身为赛车手的林志颖失控,60迈都有一小段失去意识,别说90迈,倒是保险公司,道路局不应该也出来回应吗?保险先不说,道路局逆向改道,我作为老司机,也遇到过,夜晚看雪糕筒有时也反应不过来,至于为什么需要智架,三个女孩聚会,可能喝了酒呢,总之,大家静待官方调查结果吧。】

    数据维度的革新突破

    传统驾驶安全评估多依赖碰撞记录、违章数据等结果性指标,而小米的 "安全分 Beta" 系统开创性地引入过程性评估体系。系统以 0.4g 横向加速度作为 "激进转向" 的判定阈值(相当于 1 秒内降速 14.1km/h),当此类操作在驾驶时长中占比超过预设标准,安全分将呈指数级下降。在急减速维度,系统不仅监测刹车力度,还会结合道路坡度、载重状态等环境参数进行动态修正,避免因客观路况导致误判。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场景监测能力:从驾驶员未系安全带的触感反馈,到分心驾驶时的面部识别警示,系统通过车内 6 路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构成的感知网络,实现从操作行为到身体状态的立体化监测。即便是智能驾驶模式下,系统仍保持 "上帝视角" 监控,确保人机共驾状态下的责任边界清晰。

    动态激励的运营巧思

    与传统车企的被动式安全警示不同,小米将互联网产品的用户运营理念植入安全系统。当检测到车主前碰撞预警触发频率异常(如车速>50km/h 时每千公里均值过高),系统不仅生成风险报告,还可能推送定制化的 "安全驾驶课程"。据内测用户反馈,持续保持 90 分以上的车主可解锁优先 OTA 升级、专属客服通道等权益,这种游戏化设计显著提升用户参与度。

    这套机制背后暗含商业闭环:高安全分用户可能获得合作保险公司的费率优惠,形成 "安全驾驶 - 降低成本 - 持续优化" 的正向循环。这种将安全评估与用户权益深度绑定的模式,或将重塑车企与用户的价值关系。

    行业标准的潜在挑战

    目前主流车企的安全评估系统多聚焦单一维度,如特斯拉主要监测急刹车、车道偏离等基础指标,蔚来的驾驶评分也仅覆盖 10 余项参数。小米系统通过多维数据交叉分析建立的评估模型,在精度和广度上都形成代际差异。其采用的动态权重算法可根据地域特征自动调整评估标准 —— 例如山区道路会适当放宽急转弯扣分阈值,这种场景化适配能力展现出强大的工程思维。

    但系统也面临隐私保护的争议:持续采集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生物特征数据,如何确保不被商业化滥用?小米在隐私协议中承诺数据加密存储且不出本地,这种 "边缘计算 + 区块链存证" 的技术方案能否经受住市场考验,仍需时间验证。

    从手机跑分到汽车安全分,雷军再次用数据量化撬动行业变革。当 900V 高压平台与智能座舱的硬件竞赛进入平台期,小米选择在驾驶行为数字化这个软赛道开辟新战场。这套系统若能有效降低事故率,其带来的社会价值或将超越产品本身,为智能汽车发展树立新的安全范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