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比亚迪突然宣布王朝网、海洋网多款车型降价,非智驾版秦L DM-i跌破9万元,宋L DM-i更是狂降1.6万元至11.98万元。
这场看似-价格屠夫-式的狂欢背后,却暗藏玄机——为何降价只针对非智驾车型?比亚迪是真在让利,还是借机清仓为-天神之眼-智驾版铺路?降价背后的非智驾车型-淘汰论-比亚迪此次降价涉及6款车型,最高降幅达1.6万元,但所有降价车型都有一个共同点——非智驾版本。
以秦L DM-i为例,非智驾版直降1万元至8.98万元,而智驾版价格依然坚挺在7.98万-10.38万元区间。
这种选择性降价引发外界猜测:比亚迪是否在加速淘汰非智驾车型,为智驾版腾出市场空间?比亚迪曾在2月高调宣布-全民智驾-战略,承诺从10万级到20万级车型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如今非智驾车型降价,被解读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信号。
业内人士分析,比亚迪可能通过降价清理库存,为智驾版车型的全面推广铺路。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即将被淘汰的非智驾车型买单?1549亿现金储备撑起的降价底气比亚迪敢于打价格战的底气,源于其强大的财务实力。
2024年,比亚迪净利润达402亿元,现金储备高达1549亿元,远超吉利(净利润166亿)、奇瑞(净利润150亿)等竞争对手。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策略布局:1. 技术卡位:通过-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实现差异化竞争,将智驾门槛拉低至10万元以下,直接冲击小鹏MONA M03(原预售14.98万)等竞品。
2. 市场挤压:主力车型宋PLUS DM-i降价后仅11.98万元,与广汽埃安、丰田铂智3X等竞品正面厮杀,而对手净利润仅个位数,难以招架。
3. 海外输血:2025年前两月海外销量达13.34万辆,同比增长124%,海外高利润市场为其国内降价提供了充足弹药。

这种策略看似无懈可击,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比亚迪是否在通过价格战挤压对手生存空间,最终形成市场垄断?这种-赢家通吃-的局面,对消费者和行业生态未必是好事。
消费者的-薅羊毛-困境面对降价,消费者看似捡到了便宜,但实际上需警惕三大隐形成本:• 智驾缺失风险:非智驾版车型仅缺少-天神之眼-系统,但未来2-3年智驾功能可能成为标配,此时购入非智驾车型可能面临技术贬值。
• 配置差异陷阱:以宋L DM-i为例,非智驾版降价后与智驾版价差仅2万元,但后者多出3个激光雷达、508TOPS算力等核心配置,性价比孰高孰低值得深思。
• 限时促销焦虑:活动截至4月30日,被指制造-饥饿营销-,诱导消费者冲动决策。
这场降价看似是消费者的狂欢,但背后却隐藏着车企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车企不会做亏本生意,降价的成本最终可能以其他形式转嫁回来。
行业震荡下的-达尔文法则-比亚迪的降价已经引发连锁反应:• 新势力承压:小鹏MONA M03被迫调整定价策略,零跑C10、埃安V等车型市场份额被蚕食。
• 传统车企困境:广汽集团2024年净利润仅8-12亿元,上汽集团净利润15-19亿元,跟进降价可能导致亏损。
• 产业链洗牌: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优势(电池、电机、电控自研),单台车成本比竞品低15%-20%,降价潮可能加速中小供应商出局。

这场价格战的本质,是一场-适者生存-的行业淘汰赛。
比亚迪通过降价加速市场洗牌,但这种-内卷-是否会导致行业创新力下降,值得深思。
高管喊话-拒绝透支性营销-,是真心还是反讽?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在降价同日呼吁行业-拒绝夸大宣传、透支性营销-,但网友却提出质疑:• 一边降价清仓非智驾车型,一边强推-全民智驾-,是否自相矛盾?• 限时促销制造市场焦虑,算不算-透支性营销-?• 打击黑公关的同时,比亚迪法务部已起诉12起造谣案件,是否在用法律武器护航商业策略?这种矛盾的公关姿态,反而让外界对其诚意产生怀疑。
或许,真正的透明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最佳方式。
比亚迪的降价风暴,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则是技术迭代与市场洗牌的双重博弈。
对于普通购车者,需看清三点:1. 非智驾车型降价≠捡漏,需权衡未来3-5年技术兼容性;2. 警惕-减法营销-,车企不会做亏本生意,降价的成本终会转嫁至某处;3. 行业内卷未必利好消费者,过度价格战可能导致服务缩水、质量隐患。
当比亚迪开始降价,对手的噩梦才刚开始。
但在这场狂欢中,唯有理性,才能避免成为商业棋局中的-代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