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汽车回应高速爆燃事故核心争议

    小杜在都江堰头像小杜在都江堰头像
    小杜在都江堰9天前

    【PS:小编对小米的感觉和对蜜雪冰城很像,这次的时间,回想之前身为赛车手的林志颖失控,60迈都有一小段失去意识,别说90迈,倒是保险公司,道路局不应该也出来回应吗?保险先不说,道路局逆向改道,我作为老司机,也遇到过,夜晚看雪糕筒有时也反映过不来,至于为什么支架需要智架,三个女孩,可能喝了酒呢,总之,大家静待官方调查结果吧。】

    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发生在安徽铜陵高速的交通事故,将刚上市的小米 SU7 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这场导致三人死亡、车辆完全焚毁的严重事故,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的深度质疑。


    事故关键时间线显示,车辆在 22:27:17 激活 NOA 领航辅助驾驶系统,以 116km/h 时速行驶。随后遭遇道路施工封闭车道,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23 秒后触发紧急救援呼叫系统。据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确认,该事故属于单方责任交通事故,非安全生产事故范畴。

    针对家属提出的 "车门锁死延误救援" 质疑,小米汽车在 4 月 1 日专项说明中披露,碰撞发生后紧急救援系统立即启动自动呼叫,同时客服已联系到车辆登记车主。但事故发生时驾驶者并非车主本人,这为信息核实增加了复杂性。对于公众关注的电池爆燃问题,官方解释仍在等待专业机构检测结果。

    智能驾驶系统的实际表现成为争议焦点。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辅助驾驶状态,但面对道路施工警示标识,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并采取制动措施。汽车安全专家指出,目前行业对智能驾驶系统的障碍物识别标准尚未统一,施工区域的临时路障可能超出系统预设识别范围。这种技术局限性与车企宣传时强调的 "全场景智能" 形成鲜明对比。

    事故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平台持续发声,强调需要车企对三个核心问题作出明确答复: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设计缺陷、电池安全防护是否达标、紧急救援机制是否完善。面对这些质疑,小米创始人雷军 4 月 1 日晚间公开承诺将全力配合调查,但尚未提供具体解决方案时间表。

    第三方检测机构人员透露,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涉及电池结构、BMS 系统、车身刚性等多重因素。要明确事故责任,需对车辆残骸进行专业级逆向工程分析,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时间。行业观察人士提醒,在最终调查结论公布前,不宜对事故原因进行简单归责。

    这起事故暴露出的更深层问题,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全责任界定困境。当辅助驾驶系统参与车辆控制时,如何平衡技术边界与用户认知成为关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建议,应当建立更严格的智驾系统测试标准,并要求车企在销售环节明确告知技术局限性。

    随着调查深入,这起事故或将推动行业建立更完善的智能汽车安全评估体系。对于处在品牌上升期的小米汽车而言,如何妥善处理此次危机,不仅关乎企业声誉,更将成为检验新造车势力责任担当的重要标尺。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