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116km/h时速下,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3月29日晚,安徽铜陵高速公路上,一辆搭载三名女大学生的小米SU7标准版,在开启NOA辅助驾驶后撞上隔离带,车辆瞬间爆燃,三人因车门锁死、火势蔓延而殒命。官方数据看似“流程清晰”,但家属质疑、网友争议、行业反思接踵而至——这场事故背后,究竟暴露了哪些致命隐患?

一、生死四分钟:事故时间线还原
根据小米公布的行驶数据,当晚22:27:17,车辆以116km/h激活NOA功能;一分钟后触发“轻度分心报警”,驾驶员视线偏离;8分钟后系统再次警告“手握方向盘”,显示驾驶员长时间脱手。直至22:44:24,NOA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并开始减速,1秒后驾驶员接管方向盘,但此时车速仍达97km/h。左转22度、刹车31%的操作未能避开水泥桩,车辆猛烈撞击后起火。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4秒时间窗口,留给普通驾驶员的反应空间近乎为零。

关键疑问:NOA为何未更早识别路障?家属质疑“系统故障导致刹车失灵”,但小米强调数据未显示异常。事故车为标准版,未搭载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复杂施工路段是否能力不足?
二、NOA辅助驾驶:是“救命稻草”还是“致命陷阱”?
小米SU7的NOA(导航辅助驾驶)属于L2级功能,需驾驶员全程监控。然而,事故中驾驶员多次分心、脱手,暴露出用户对“辅助驾驶”的认知偏差。网友评论两极分化:

质疑派:“车企宣传时总强调‘智能’‘省心’,让人误以为能完全托管”;
反思派:“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驾驶员才是第一责任人”。
行业数据显示,类似事故多因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例如,2023年特斯拉因Autopilot安全隐患召回203万辆车,警示“技术需敬畏”。小米用户手册明确NOA的局限性,但购车时销售是否充分告知风险?
三、车门为何打不开?电池为何瞬间爆燃?
家属痛诉:“撞击后车门锁死,眼睁睁看着人被烧”。小米回应称尚未接触车辆,暂无法分析车门状态。技术专家分析可能性:

1. 电力中断:SU7采用电子门把手,碰撞后若蓄电池损坏,车门或无法解锁;
2. 结构变形:剧烈撞击导致机械拉手被卡;
3. 乘员意识丧失:撞击瞬间晕厥,错过逃生窗口。
电池安全同样争议重重。SU7标准版未搭载“电芯倒置”技术,撞击后火势迅速蔓延。尽管小米宣传“16重电池防护”,但97km/h撞击下仍爆燃,是否设计存在缺陷?
四、车企责任边界:技术缺陷还是用户误操作?
事故后,小米股价暴跌5%,舆论拷问直指责任划分:

数据透明度:EDR(事件数据记录器)是否完整公开?第三方鉴定能否还原真相?;
功能宣传尺度:NOA的“116km/h适用速度”是否合理?施工路段预警逻辑是否需优化?;
用户教育缺失:交付时是否培训应急措施?
网友呼吁:“车企不能只卖车不教车!” 类似事件中,小鹏、理想均因“销售过度美化功能”遭诟病。行业需反思:智能驾驶的“便利性营销”是否掩盖了安全风险?
五、网友热议:一场撕裂认知的全民讨论
技术悲观论:“新能源车碰撞即‘火葬场’,不如油车安全”;
理性派:“任何车辆高速撞击都可能起火,关键在逃生机制”;
行业监督声:“国家应强制规范辅助驾驶警示标识”。
一条高赞评论引发共鸣:“我们为科技欢呼,却忘了它尚未成熟到能兜底人性弱点。”
结尾叩问:智能驾驶时代,谁该为生命兜底?
三名女大学生的悲剧,撕开了智能汽车狂飙背后的隐痛:当车企追逐“自动驾驶”光环,用户迷信“科技替代人力”,事故责任便成了模糊的灰色地带。若技术无法100%避险,若人性难免松懈,我们是否应重新审视——
“在生死面前,究竟该由谁握住最后的方向盘?”
1.数据引用
2.本文综合小米官方通报
3.家属发声
4.行业分析及网友观点,客观呈现事件争议。
5.事故原因以警方最终调查为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