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3月31日,比亚迪旗下高端品牌方程豹正式开启全新车型钛3(图片|配置|询价)的预售,13.98万-20.38万元的定价直击主流市场,引发行业震动。这款定位“纯电紧凑型SUV”的新车,不仅喊出“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SUV”口号,更以双电机四驱、501公里续航、纯视觉智驾等配置向特斯拉、小鹏等品牌发起挑战。在20万级电动车市场已成红海的今天,钛3能否靠“技术平权”杀出重围?消费者又是否愿意为它的“钢炮”标签买单?
一、价格屠夫入场:钛3的“降维打击”策略
作为方程豹品牌的第二款车型,钛3的预售价比业内预期低了近2万元。13.98万元的起售价直接对标比亚迪元PLUS(13.58万起),但配置上却实现全面越级:双电机四驱、全域快充、城市领航级智驾等功能,此前几乎只出现在25万级以上车型中。有业内人士分析,方程豹此举是“用高端技术打中端市场”——既依托比亚迪的供应链优势压缩成本,又借钛3的差异化定位避免与自家车型内耗。
值得关注的是,钛3的定价区间恰好覆盖了燃油车主力市场。以本田CR-V(18.59万起)、丰田RAV4(17.58万起)为代表的合资SUV,以及吉利星越L(13.72万起)等国产高配车型,都可能面临用户流失风险。一位汽车经销商坦言:“现在年轻人选车,续航500公里+智能驾驶的电动车,比燃油车更有吸引力。”
二、技术突围:双电机四驱+纯视觉智驾,真黑科技还是营销噱头?
钛3最受争议的亮点,莫过于其“纯视觉智驾方案”。与特斯拉的FSD类似,方程豹摒弃激光雷达,仅通过11颗摄像头实现“高快领航”(高速/快速路自动驾驶)和智能泊车。官方称其算法能精准识别中国复杂路况,但消费者更关心安全性:“没有激光雷达,雨雾天气会不会失灵?” 对此,方程豹工程师回应称已通过超100万公里极端环境测试,但真实表现仍需市场检验。
另一大卖点是动力系统。钛3搭载前后双电机,综合功率达390马力,零百加速4.6秒,堪比宝马X3 M40i(4.9秒)。配合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车辆能实时调整轮间动力分配,在雪地、沙地等场景提升脱困能力。不过,续航始终是性能车的痛点——双电机版CLTC续航501公里,若频繁激烈驾驶,实际里程可能缩水至350公里左右。对此,方程豹搬出“全域智能快充”技术:充电5分钟可补能150公里,试图用“充电比加油快”化解续航焦虑。
三、内饰革命:去掉实体按键,科技感与实用性如何平衡?
坐进钛3的驾驶舱,传统燃油车的痕迹已荡然无存。12英寸HUD取代仪表盘,中控屏集成所有操作,甚至空调出风口也改为隐藏式设计。这种极简风格虽契合电动车的科技定位,却引发两极评价:年轻用户称赞“像星际战舰”,而保守派用户吐槽“开车时调空调都得找菜单”。
不过,方程豹在细节上做了妥协。四辐平底方向盘保留实体滚轮,支持自定义功能键;50W无线快充板配备散热风扇;座椅采用抗菌麂皮材质,这些设计显然在向实用主义倾斜。但能否打动家庭用户,仍需看4月上市后的真实体验反馈。
四、市场变局:20万级电动车进入“技术内卷”时代
钛3的登场,让本已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再度升级。横向对比同价位的深蓝S7(14.99万起)、零跑C11(14.98万起)等车型,钛3在性能和智驾上占据优势;但面对小鹏G6(20.99万起)、特斯拉Model Y(25.89万起)时,品牌溢价仍是短板。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现在20万级电动车已进入‘配置军备竞赛’,但消费者更关心长期可靠性。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口碑虽好,高端品牌方程豹的品控仍是未知数。”
更激烈的博弈在于智能化赛道。华为系车型强推鸿蒙座舱,理想押注“城市NOA”,而方程豹选择纯视觉路线,本质上是对成本与技术的取舍。钛3若能用更低价格实现接近的智驾体验,或将倒逼全行业重新评估激光雷达的必要性。
五、消费者争议:年轻人到底需要一台什么样的电动车?
在社交媒体上,钛3引发的讨论已超出产品本身,折射出新一代购车群体的价值观分裂:
- “性能党” 欢呼:“20万买4秒级加速,燃油车时代想都不敢想!”
- “务实派” 质疑:“城市通勤要什么四驱?续航500公里还不如买混动。”
- “科技控” 期待:“纯视觉智驾如果成熟,电动车成本还能再降3万。”
- “保守者” 担忧:“全触控内饰看着酷,但盲操不安全。”
这种分歧背后,是电动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深层变革。当补贴退坡、牌照优势减弱,产品力本身必须说服消费者买单。钛3的激进策略,正是方程豹对当下市场的一次豪赌。
结语:
钛3的预售,标志着20万级电动车正式进入“技术普惠”时代。当四驱性能、高阶智驾不再是豪华品牌专属,消费者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不过,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2024年,方程豹仍需回答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让用户相信“便宜也有好货”?其二,当行业集体“内卷”时,差异化优势能保持多久? 4月上市后,市场会给出答案。
- 你认为钛3的纯视觉智驾方案能否替代激光雷达?
- 20万预算,你会选配置拉满的国产电动车,还是品牌更强的合资燃油车?
- 电动车拼配置,是否正在重蹈手机行业“参数内卷”的覆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