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自动驾驶秒杀特斯拉”……新能源车企的营销话术越来越像科幻小说,消费者却越看越迷糊。当行业陷入“PPT造车”和“口水战”的怪圈,比亚迪李云飞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发言,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所有人:“技术要创新,营销要守正!” 这句话背后,藏着比亚迪怎样的野心?又折射出行业哪些亟待解决的痛点?

李云飞直言不讳:“某些车企的发布会,半年后连个螺丝钉都没见着!” 他口中的“期货式营销”,正是消费者诟病的“PPT造车”——用超前概念吸引眼球,量产却遥遥无期。反观比亚迪,从刀片电池到超级e平台,所有技术发布即量产。以最新发布的兆瓦闪充为例,汉L车型实测5分钟补能349公里,全国4000座充电站同步铺开。“用户要的不是未来支票,而是当下体验!”
据第三方调研,72%的消费者对车企“技术落地能力”持怀疑态度,续航虚标、充电桩兼容性差等问题频发。比亚迪的“硬核逻辑”或许给出答案:用专利开放(如132项闪充技术)和基建投入,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公路。
“阴阳怪气拉踩对手?这种手段太低端!” 李云飞剑指行业恶性竞争。某新势力曾暗讽友商“用落后电池”,另一品牌则被曝雇佣水军抹黑竞品。这类行为看似蹭到流量,实则消耗行业公信力。“比参数不如比体验,拼口水不如拼专利。” 比亚迪的应对策略是“技术发布会变实测现场”——邀请媒体见证充电速度、开放赛道测试电驱性能,用数据说话。
营销本应是技术的放大器,而非遮羞布。当车企忙着“互撕”,特斯拉却靠4680电池量产和FSD订阅闷声赚钱。这场闹剧里,清醒者早已看透:用户最终只会为真实价值买单。

“某品牌自燃视频被恶意剪辑”“某高管言论遭断章取义”……黑公关的毒瘤正在侵蚀行业信任。李云飞透露,比亚迪已启动法律程序打击造谣者,并呼吁全行业联手“净网”。值得玩味的是,这番发言恰逢某车企因雇佣水军被罚千万的节点。“谣言或许能伤敌一千,但必定自损八百。”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行业竞争进入“肉搏战”。若放任黑公关泛滥,消费者可能因信任危机延缓换车决策。比亚迪的“守正”路线看似保守,实则是为行业守住增长底线。
从被嘲“土味设计”到全球销冠,比亚迪的翻身仗证明:营销的喧嚣终会散去,技术的沉淀方能永恒。当李云飞喊出“让市场回归理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自律,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集体觉醒。下一次行业变革的哨声,或许就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吹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