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要收入”与“要回款”难以两全 汽车供应链企业求解现金流困局

    一、账期拉长、利润归零:一场供应链的“窒息游戏”

    “订单来了,是接还是不接?”这是华东某汽车配件厂老板王化每天最纠结的问题。

    他给某头部新能源车企供货,但账期从180天拉长到近一年,回款时拿到的不是现金,而是车企供应链金融平台发放的“白条”。更扎心的是,车企要求自2025年起降价10%。王化苦笑道:“不做订单,厂房设备折旧能拖垮我;做了订单,现金流随时可能断掉。”

    这不是个例。

    数据说话:中国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是国际车企的2倍;

    行业缩影:通宝光电2024年净利润8309万元,却被1.82亿元应收账款压得喘不过气;北特科技超20亿元营收背后,是6亿元应收票据的“纸上富贵”;

    新势力压力:小鹏汽车2024年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增至232天,应付账款规模超230亿元。

    这场“窒息游戏”的代价,是中小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被极限压缩:利润薄如刀片,现金流紧绷如弦


    二、车企“价格战”背后:供应链的“失血”传导链

    新能源车企为抢占市场掀起“价格战”,但压力最终落到了供应链肩上。

    “降本三板斧”成行业潜规则

    1.降价硬指标:如比亚迪要求供应商自2025年降价10%;

    2.账期无限拉长:用供应链金融“白条”替代现金结算;

    3.质量“暗箱操作”:部分企业为降本减配,牺牲长期口碑。

    供应链企业陷入两难:要收入,就得忍受账期和降价;要回款,可能失去客户信任。北京投资经理万程直言:“订单成了‘毒苹果’——不吃饿死,吃了可能毒发身亡。”

    更荒诞的是,车企的“金融创新”加剧困局

    ♦ 某车企将应付账款打包成“数字债券”在平台流转,供应商需贴息变现;

    ♦ 商业承兑汇票风险高企,一旦车企暴雷,供应商血本无归(如极越品牌欠款事件)。


    三、破局之道: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共赢”

    面对困局,供应链企业如何求生?行业专家和头部企业已给出答案。

    1. 向管理要现金流:麦肯锡的“止血药方”

    库存红线:通过数据分析设定安全库存阈值,某企业借此减少30%库存积压;

    锁定期规则:4周内需求波动不超过±15%,避免生产端“救火式”调度;

    供应链金融避险:优先接受银行承兑汇票,规避车企“白条”风险。

    2. 向技术要利润:博世的“硬核示范”

    ♦ 研发智能解耦制动系统、碳化硅电桥等创新技术,提升产品溢价;

    ♦ 与腾讯合作推进智能网联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3. 向生态要效率:理想汽车的“共生逻辑”

    ♦ 与供应商数字化链接,共同制定市场策略;

    ♦ 建立长期文化认同,替代短期价格博弈。


    四、给中小供应商的“生存指南”

    若你正身处供应链困局,不妨参考以下实操建议:

    1.现金为王:优先接账期短、预付款比例高的订单,哪怕利润低5%;

    2.分散风险:避免单一客户占比超30%,尤其警惕新势力车企;

    3.政策红利:用好国务院“中小企业现金支付令”,拒绝非现金结算;

    4.抱团取暖:加入产业联盟,共享物流、仓储资源降低成本。


    五、结语:寒冬里的“韧性生长”

    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应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带慢鱼”。当车企与供应商从“互相甩锅”转向“共同扛锅”,当账期从博弈工具变为信任纽带,中国汽车供应链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实现“要收入”与“要回款”的双赢。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