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112小时!比亚迪王传福“7×24”工作制背后的生死时速

    高冷喜鹊cIf头像高冷喜鹊cIf头像
    高冷喜鹊cIf03-29

    2025年3月29日,比亚迪副总裁李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揭开一个震撼细节——公司创始人王传福以每周工作7天、每天16-17小时的强度,全年无休地投入事业,相当于每周工作112小时。这位“技术狂人”的极限工作模式,不仅塑造了比亚迪的狼性文化,更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市“弯道超车”的核心引擎。


    一、王传福的“时间战争”:112小时背后的战略逻辑

    在李柯的描述中,王传福的生活几乎被工作填满:“他像永动机一样运转,从清晨6点直至深夜11点,连轴转是常态。”这种“7×24”工作制,让比亚迪在瞬息万变的新能源赛道上始终保持先发优势。

    决策加速度:比亚迪的决策效率令行业惊叹。李柯透露,公司重大决策最快仅需1分钟,而传统车企往往需要数月。这种速度,源于王传福“亲自下场”的管理风格——他坚持参与每个核心项目的技术讨论,甚至直接参与生产线调试。

    技术执念:在王传福的办公室里,至今保留着一张“技术路线图”,密密麻麻标注着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迭代计划。他曾坦言:“新能源车是关乎中国汽车工业尊严的战役,我们没有退路。”

    二、全员“传福精神”:比亚迪的“狼性密码”

    李柯强调,王传福的极致工作状态并非个例,而是比亚迪企业文化的缩影。

    “创始人基因”植入每个细胞:比亚迪员工自嘲“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有内部员工透露,研发团队常驻实验室,连续数月无休是常态;销售团队则“以车为家”,随时响应市场需求。

    “一分钟文化”的残酷与魅力:某次海外订单谈判中,比亚迪团队在收到需求后15分钟便提交方案,而竞争对手的回应迟至3天后。这种效率差异,直接转化为市场份额的争夺战。


    三、李柯:从“背后的女人”到“并肩的战士”

    作为王传福的妻子兼事业伙伴,李柯的视角为这段传奇增添了人性温度。

    创业初期的生死相随:1996年,李柯放弃外企高薪加入比亚迪时,公司仅有20名员工。她从市场专员做起,陪王传福熬过数次资金链危机,甚至抵押过自住房屋。

    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术:2007年出任比亚迪电子总裁后,李柯将“传福精神”转化为国际化管理智慧。她主导收购多家国际工厂,推动比亚迪成为苹果、华为的供应链核心伙伴,被外媒称为“中国女版马斯克”。

    四、争议与启示:极限模式能走多远?

    王传福的“112小时工作制”引发两极讨论:

    支持者: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新能源车全球市占率超30%的成绩单,被视为这种模式的最佳注脚。有分析师指出:“在技术颠覆期,速度就是生命。”

    质疑者:长期高压工作导致员工过劳、管理层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某离职员工匿名控诉称:“我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造‘人肉机器’。”


    从电池代工厂到全球新能源霸主,比亚迪的崛起史,也是王传福用生命书写的“速度与激情”。当行业开始反思“996”的合理性时,比亚迪的极限模式仍在狂飙——这究竟是民族工业的破局之道,还是透支未来的危险游戏?或许正如李柯所言:“在比亚迪,我们赌的是一个新时代。”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