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燃油车要“凉凉”?新能源车时代,3000万产能何去何从?

    头像头像
    03-29

    最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会上,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的一番话,让不少燃油车车主和车企捏了把汗——“油电转换已到关键转折点,再不调整,燃油车产业可能面临生死危机。”

    新能源车“上位”,燃油车产能过剩成难题

    十年前,电动车还是个新鲜玩意儿,续航短、充电慢,很多人觉得它成不了气候。可如今,新能源车已经“鸟枪换(图片|配置|询价)”——续航轻松突破500公里,充电桩遍地开花,销量更是节节攀升。

    但问题来了:新能源车卖得越好,燃油车就越尴尬。苏波在会上透露,目前国内燃油车产能超过3000万辆,而新能源车虽然建了2000多万辆的产能,但实际只消化了200~300万辆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大量燃油车生产线闲置,车企亏本卖车,甚至有些已经撑不下去,直接关门大吉。

    燃油车会被“一刀切”淘汰吗?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国家是不是要强制淘汰燃油车?”其实不然。苏波的建议是:“别急着全盘否定燃油车,而是要让资源合理流动。”

    比如,一些燃油车企可以转型生产新能源车,通过兼并重组、资产收购等方式盘活现有产能,而不是盲目扩建新厂,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这就像家里换新电视,旧电视还能用,直接扔掉太可惜,不如折价回收或者转手卖掉。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机会还是挑战?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已经打得火热,但想要真正“称霸全球”,还得看国际化布局。苏波在会上提了三点建议:

    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

    政府要帮车企解决海外市场的“水土不服”问题,比如金融支持、物流优化、合作平台搭建,让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站稳脚跟。

    深化与外资合作

    国内市场要继续开放,和外资车企“既竞争又合作”;海外市场则要本地化运营,建立完善的售后体系,避免因政策变动“踩坑”。

    全球协同,合作共赢

    和各国政府加强对话,在法规、投资标准上达成共识,让中国新能源车真正融入全球市场。

    未来属于新能源,但燃油车不会“一夜消失”

    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但燃油车也不会突然退出历史舞台。更可能的路径是: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产能优化整合,最终实现平稳过渡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经过多年市场选择。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买车可以多考虑新能源,但也不必急着把燃油车“打入冷宫”。毕竟,技术迭代再快,也得给市场一点适应的时间。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