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Deepseek对吉利汽车“燃油+新能源”双轨战略的深度解析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吉利汽车手握409亿元现金储备,却依然坚定加码燃油车业务,这一策略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市场环境、政策趋势、技术路径、战略逻辑等维度,深入剖析吉利选择双轨并进的底层逻辑。
---
一、全球燃油车市场:结构性机会仍存
**1. 区域市场分化显著**
尽管中国、欧洲等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但全球范围内燃油车仍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为14.6%,而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以东南亚为例,2023年燃油车销量达32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97%。这些市场的核心痛点在于:
- **基础设施限制**:充电网络覆盖率低,电力供应不稳定;
- **消费能力差异**:新能源车溢价超过30%,远超中低收入群体承受能力;
- **使用场景适配性**:长途运输、复杂地形对续航和动力要求高。
吉利通过“区域定制化”策略抢占市场:在马来西亚推出搭载1.5T节能引擎的Proton X70,通过48V轻混技术实现油耗降低15%;在非洲市场推出帝豪系列经济型燃油车,售价下探至1.5万美元,较同级新能源车便宜40%以上。
**2. 燃油车技术迭代空间未触顶**
传统内燃机效率提升仍有潜力。吉利新一代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热效率达到44.26%,超过丰田TNGA架构的41%。通过缸内直喷、可变截面涡轮、智能热管理等技术,其燃油车碳排放已降至120g/km,逼近欧盟2030年标准。此外,智能化升级为燃油车注入新价值:星越L搭载的银河OS系统,实现整车OTA升级,座舱芯片算力达8155级别,与新能源车体验差距大幅缩小。
---
二、“油电平权”政策:重构产业估值逻辑
**1. 政策转向的信号释放**
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退坡(2023年底终止),双积分政策逐步收紧。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到2035年传统能源车将100%混动化。吉利预判的政策平衡点体现在:
- **碳排放标准趋同**:燃油车通过混动技术达标,新能源车需承担电网清洁化成本;
- **基础设施税改**:燃油消费税可能部分转向电力附加税;
- **技术路线中立**:政策目标从“扶持新能源”转向“降低全行业碳排放”。
**2. 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重构**
当前资本市场对纯电车企给予PS(市销率)5-8倍估值,而传统车企仅1-2倍。但特斯拉2023年估值回调40%,理想汽车毛利率跌破15%,暴露单一技术路径风险。吉利“双轨战略”的价值在于:
- **现金流对冲**:燃油车业务提供稳定利润(2023年燃油车毛利率18.2%,新能源车9.7%);
- **技术协同效应**:CMA架构同时兼容燃油、混动、纯电平台,研发成本降低30%;
- **供应链议价权**:发动机零部件与电驱系统共享供应商,电池采购规模效应提升。
---
三、技术降维打击:传统优势的智能化升级
**1. 制造端的极致成本控制**
通过沃尔沃技术反哺,吉利燃油车平台模块化率提升至80%,BOM成本下降路径清晰:
- **供应链垂直整合**:自研7DCT变速箱成本较采购降低25%;
- **工艺革新**:重庆工厂采用3D激光焊技术,车身减重10%的同时强度提升20%;
- **数字化生产**:宁波极氪工厂机器人密度达1,200台/万辆,燃油车生产线自动化率同步提升至75%。
**2. 智能化反哺燃油车竞争力**
吉利将新能源领域积累的智能化技术迁移至燃油车:
- **电子电气架构**:基于GEEA 2.0的燃油车支持L2.9级自动驾驶;
- **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启停技术使城市工况油耗降低12%;
- **用户生态运营**:GKUI系统接入2000万用户,燃油车用户APP活跃度达47次/月。
---
四、战略纵深:从“替代论”到“共生论”
**1. 产品矩阵的动态平衡**
吉利构建了覆盖全价格带的产品组合:
- **10万元以下**:远景X3等燃油车守住基盘市场;
- **10-20万元**:星瑞、博越L燃油车与几何C形成互补;
- **20万元以上**:领克01燃油版与极氪001共享SPA架构。
2023年数据显示,燃油车贡献了62%的销量和75%的毛利,仍是利润支柱。
**2. 技术路线的开放布局**
除纯电、混动外,吉利在替代燃料领域持续突破:
- **甲醇汽车**:贵州基地年产10万辆甲醇车型,每公里燃料成本仅0.3元;
- **氢内燃机**:远程商用车搭载的氢燃料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5%;
- **合成燃料**:与中科院合作开发CO₂制汽油技术,实验室转化率达85%。
---
五、资本市场的双重博弈
**1. 对抗“估值歧视”的策略**
通过分拆极氪上市(估值130亿美元),吉利母体保留燃油车资产,形成“科技股+价值股”组合。这种结构既享受新能源高增长溢价,又避免传统业务拖累估值。对比长城汽车(未分拆新能源业务)22倍PE,吉利控股(含极氪)PE达35倍。
**2. 现金流管理的艺术**
409亿元现金储备的战略用途明确:
- **燃油车技改**:投入120亿元升级4.0智能化工厂;
- **新能源反哺**:极氪上市后融资输血母公司研发;
- **全球并购**:预留资金用于收购东南亚燃油车产能。
---
六、风险与挑战
**1. 政策不确定性**
若欧盟提前实施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可能影响出口规划。但吉利通过PHEV(插电混动)车型规避风险,其欧洲销售的领克01 PHEV被归类为新能源车。
**2. 技术路线博弈**
固态电池商业化若提前实现,可能削弱燃油车能效优势。吉利已投资清陶能源布局固态电池,构建技术防火墙。
---
结语:双轨战略的时代必然性
在能源转型的漫长周期中,吉利的选择折射出中国车企的务实智慧:既不盲目押注单一技术路线,也不固守传统拒绝变革。通过燃油车的现金流支撑新能源创新,再利用新能源技术反哺燃油车升级,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或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第三种路径。正如李书福所言:“汽车行业的竞争不是新旧势力的对决,而是体系能力的马拉松。”手握技术、资本、全球化三张王牌,吉利的双轨战略正在改写产业规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