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丁汽车:政企博弈下的破产样本
2023年1月,雷丁汽车创始人李国欣实名举报潍坊市昌乐县委书记王骁,指控其逼迫企业虚报2022年工业产值及销售产值46.83亿元,并因续贷问题导致企业停产。这场震动行业的举报事件,最终以官方通报"数据虚报属实"收尾,但未认定县委书记直接干预统计。昌乐县政府因失察责任,对9名相关人员追责,其中县委书记王骁受党内警告处分。
雷丁汽车曾是低速电动车领域的龙头企业,2016-2018年连续三年销量夺冠。然而,2018年六部委整顿低速电动车后,雷丁试图通过收购野马汽车转型新能源,但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断裂。2023年5月,雷丁因拖欠经销商数亿元预付款申请破产,多地经销商联名指控其涉嫌诈骗。尽管2024年雷丁宣布推出全新车型A50,但市场质疑其技术实力与品牌信誉,微型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更让其复苏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二、"老头乐"行业:虚假宣传与质量危机交织
在雷丁暴雷的同时,山东"老头乐"行业的系统性乱象逐渐浮出水面。部分销售公司通过直播"2699元包邮"等低价话术吸引中老年消费者,收取定金后以"运费""保险"等名义加价,甚至拒绝退款。业内人士直言"带着良心别来上班",所谓"助农车""补贴车"等营销噱头背后,实为精心设计的"马扁"(骗)话术。
质量问题更为突出。电池虚标容量(标称260安实际仅150安)、使用二手翻新部件、线上线下产品差异大等现象普遍。消费者投诉集中在续航缩水、易损坏、售后无门等问题,而企业常以"非标产品"为由逃避责任。这种"甩锅链"从生产端延伸至销售端:企业以"非标"规避国家标准,电商平台以"商家自主经营"推卸责任,最终由缺乏维权能力的老年消费者买单。
三、监管滞后与转型阵痛
低速电动车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既无统一国家标准,又未被纳入机动车管理范畴。企业通过模仿豪车外观、虚假宣传"无需驾照"吸引消费者,却忽视安全配置——多数车辆无安全带、气囊、防撞结构,事故率居高不下。2018年整顿政策出台后,部分企业试图转型新能源,但因技术积累不足、资金链断裂而失败,加速了行业洗牌。
政策执行层面亦存在矛盾。多地虽已划定过渡期禁行"老头乐",但替代方案滞后。例如北京2024年禁行后,仅500多个社区设置助老打车点,远未覆盖3000多个社区需求。同时,低速车出口面临国际挑战,2024年美国对中国低速载人车辆启动反倾销调查,进一步压缩行业生存空间。
四、破局之路:规范与转型并重
面对乱象,消费者需增强风险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车,要求提供书面合同及售后承诺;警惕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福利车",其背后可能是偷工减料或非法操作。同时,关注地方政策动向,避免因禁行令导致财产损失。
行业层面,需推动技术升级与合规转型。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安全性与续航能力,而非依赖低价竞争。监管部门需尽快出台低速电动车国家标准,明确生产、销售、使用规范,并建立召回与保险制度。电商平台亦需承担审核责任,遏制虚假宣传。
山东"老头乐"行业的困境,折射出监管滞后、企业短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的深层矛盾。唯有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创新与市场规范的多重努力,才能让"银发经济"真正回归良性发展轨道,避免更多"雷丁式"悲剧重演。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