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比亚迪以7771亿元人民币营收首次超越特斯拉(约702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激增34%至402.5亿元,不仅创下自身历史新高,更标志着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突破性逆袭。这场胜利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战略转型。
技术平权与规模效应的双重驱动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覆盖电池、芯片、电机等核心领域,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2024年其单车净利润达8400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时,研发投入高达542亿元,相当于每天诞生45项专利,催生出刀片电池、兆瓦闪充等颠覆性技术。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27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33.2%,海外销量同比暴涨71%,彻底摆脱“低价走量”标签。
相比之下,特斯拉2024年全球销量仅179万辆,在华销量同比下滑49.2%。尽管其FSD自动驾驶系统仍被视为行业标杆,但其激进的纯视觉方案在中国复杂路况下遭遇水土不服,叠加供应链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毛利率滑落至17.9%。华尔街对其技术迭代速度的质疑,与对比亚迪“技术普惠”战略的青睐形成强烈反差。
智能化竞赛的中国路径
比亚迪与特斯拉的较量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实现7-30万元价格带全覆盖,仅2025年第一季度就推出11款智驾车型。同时,其“璇玑架构”接入国产AI模型DeepSeek R1,并联手大疆打造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鸾”,开创“智能车+”生态。
特斯拉则面临FSD因政策审批暂停推送的困境,其依赖视觉感知的技术路线在复杂场景下的安全性存疑。尽管其4680电池技术领先,但比亚迪通过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续航400公里”,进一步巩固市场优势。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模式
比亚迪的成功本质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集体胜利。其127天应付账款周期和供应链本土化策略,使其在价格战中仍保持22.31%的汽车业务毛利率。而特斯拉因全球供应链波动和工厂爬坡问题,盈利能力持续承压。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四个月突破50%,比亚迪通过ISO ESG认证构建可持续发展护城河,其30亿教育慈善基金、绿电采购计划重新定义企业社会责任。
未来展望:从规模到生态的跨越
尽管特斯拉仍保持市值领先,但比亚迪凭借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加速追赶。里昂证券预测,2025年比亚迪净利润有望突破600亿元,全面超越特斯拉的时间表已进入倒计时。这场变革不仅是商业竞争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崛起的缩影,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新纪元的开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