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约车冲击与行业垄断的双重困境下,中国出租车行业迎来历史性转折。202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破公司化垄断、推进个体化经营的改革路径。这一政策不仅终结了长达二十余年的经营权与产权分离顽疾,更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重构了城市出行服务的价值分配逻辑,标志着出租车行业正式迈入“全面个体户时代”。

新政明确将现存车辆的经营权追溯至实际出资人,全国超60万辆被公司“空挂”的出租车将实现产权回归。经营权期限从8年延长至12年,大幅降低司机经营成本。例如,深圳试点数据显示,确权后司机日均工作时长减少2小时,月均收入增加3200元,客诉率下降42%。
取消公司准入门槛,司机凭个人信用即可申办运营资质。全国统一个体出租车登记平台上线,实现“线上申请-电子发证-即时生效”全流程,彻底终结挂靠制度。这一改革呼应了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一业一证”的改革方向,简化了传统需办理工商执照、道路运输证等五类证件的繁琐程序。

现存承包合同自动终止,司机不再承担每月4000-8000元定额承包费,改为市场化服务费协商机制,公司仅可收取GPS维护等实际成本费用。
基础运价保留政府指导价,但允许20%浮动区间,北京、成都、杭州等试点城市开放节假日动态调价权限。
整合道路运输证、经营权证等为电子从业资格码,年审改为信用积分制,A级司机可享3年免审待遇。行业云平台集成车辆调度、费用结算等功能,司机可通过平台自主接单,实现与网约车的技术对等竞争。
个体经营者可申请3万元车辆更新补贴,原公司司机转个体户免除首年增值税。同时,行业工会法定化获得立法支持,赋予工会运价协商、服务标准制定等职能,并建立全国出租车司机医疗互助保险体系。
推广95128全国统一电召平台,覆盖电话、APP、小程序等多渠道叫车服务,补齐巡游出租车数字化短板。该平台作为“国家反垄断工具箱”的重要组成,通过精准匹配降低空驶率,巩固出租车在老龄化出行服务中的不可替代性。
自2004年国务院81号文推行公司化改革以来,出租车行业长期陷入“公司空壳化”与“司机工具化”的畸形生态。公司通过经营权转包、高额份子钱攫取暴利,而司机承担全部经营风险,日均工作14小时以上成为常态。2015年西安众泰出租车公司尝试司机自治失败,以及温州“回包”政策对个体指标的变相回收,暴露出行政管制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此次改革借鉴了杭州2015年试点经验:通过产权明晰、平台赋能、政策松绑,使司机从“打工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数据显示,个体化经营比例预计从当前的18%提升至2026年的65%,司机年均减负达8-12万元。
这场改革不仅是经营权的重新分配,更是对劳动价值本质的回归。当司机摆脱“份子钱枷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城市出行服务将回归“人本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松绑,让劳动者的付出与收益对等,让市民享受更优质、多元的出行选择。正如杭州试点中老司机的感慨:“自己给自己打工,浑身都清清爽爽”,这或许正是市场化改革最生动的注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