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仅需充电5分钟,车辆续航就能达到407公里,每秒可补能2公里,补能效率直追燃油车加油速度。这一重大突破,让不少人笃定,以蔚来为代表的换电模式即将彻底告别历史舞台,毕竟“补能速度”向来是换电模式的核心竞争点。
面对外界质疑,蔚来董事长李斌给出罕见强硬回应:“换电和充电,解决的根本不是同一类问题!”他强调,换电站本质是构建“智能能源网络”,类似于云端服务器,需要统筹电力容量、储能分配以及电池升级等一系列复杂系统。比如,超快充需要电网瞬间承受高负荷运转,若没有储能缓冲池,“电网根本无法承受”;而换电站通过提前储备已充电的电池包,既能分散电网压力,还能借助波谷电价降低成本。

支持闪充的一派觉得,换电站建设成本高昂,电池标准难以统一,注定只能是“小众业务”。但李斌反驳称,换电的核心价值在于“可升级性”——用户无需频繁更换车辆,就能适配未来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有效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此外,蔚来早已布局640千瓦液冷超快桩,“在充电速度上,我们同样处于第一梯队,只是用户的需求并非仅仅追求速度。”
这场激烈争论的背后,实则是车企对能源生态主导权的激烈争夺。比亚迪凭借自身电池技术优势,试图依靠闪充“一统天下”;而蔚来则押宝换电站的“网络效应”,通过电池租用、灵活升级等方式绑定用户。这两种路线背后,隐藏着对行业标准的不同野心:闪充依赖公共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而换电则需要车企自行构建闭环体系。

短期内,超快充和换电站会长期并存。城市用户或许更倾向于闪充带来的便捷;而在高速长途场景中,换电“5分钟满血复活”的优势依然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技术融合可能成为发展趋势——比如换电站集成闪充设备,既能减轻电网压力,又能提升补能效率。这场补能领域的大战,不会有绝对的“淘汰定论”,最终还是要由用户的实际选择来决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