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加速的当下,曾以"黑马"姿态登顶新势力销量冠军的哪吒汽车,正经历着从云端跌落谷底的阵痛。
这个拥有十年发展历程的品牌,近期被卷入裁员欠薪、供应商讨债、工厂停摆的漩涡,其位于上海普陀的总部大楼前,讨薪员工与讨债供应商交织的场景,折射出这家车企的至暗时刻。

自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问鼎新势力榜首后,哪吒汽车的命运急转直下。
2024年销量暴跌40%,今年1月国内零售量仅剩三位数,三年累计亏损超180亿元的财务黑洞,让这个曾经的行业宠儿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更令市场忧虑的是,其港股上市进程因招股书失效陷入停滞,估值从420亿元高位跌落,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耗尽。
面对百亿债务压顶,管理层祭出的"债转股"方案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将70%供应商债务转为母公司股权,剩余30%分期偿还的策略,既显现出企业断臂求生的决绝,也暴露出融资渠道枯竭的窘境。
有供应商坦言接受方案实属无奈:"若哪吒倒下,我们可能血本无归。"这种捆绑式自救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唇亡齿寒的生存逻辑。
在危机四伏之际,泰国市场传来的21.5亿元授信犹如黑暗中的萤火。
作为东南亚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玩家,哪吒在当地以年销1.2万辆稳居新势力榜首的成绩,为其赢得了金融机构的信任票。
通过与当地代工企业合作启动哪吒X本土化生产,试图将泰国打造为辐射东盟的出口基地,这种战略收缩下的海外突围,或许能为企业赢得喘息之机。
翻开哪吒汽车的资产负债表,残酷数字揭示着造车新势力的生存法则。
2023年底现金储备仅余28.4亿元,而应付账款及借款逼近百亿规模,现金流断裂风险一触即发。
研发团队降薪50%、三大工厂停摆、中层骨干股权优化等节流措施,虽将月度运营费用压缩70%,却难掩核心技术投入不足的隐忧。
当行业竞争进入智能驾驶、800V高压平台等硬核科技比拼阶段,研发投入的捉襟见肘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从创始人方运舟重掌CEO到战略重心转向海外,哪吒汽车的求生之路折射出行业残酷现实。
曾经依靠性价比策略快速占领市场的打法,在消费者需求升级、产业链成本高企的当下难以为继。
当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市场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博弈,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品牌正被加速出清。威马、高合等品牌的相继暴雷,印证着资本输血模式的时代终结。
站在生死十字路口的哪吒汽车,其境遇恰似行业变革的缩影。
泰国市场的授信或许能暂缓资金链断裂,但要从根本上逆转颓势,仍需在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质变。
当"活下去"成为首要目标,这家曾创造销量神话的企业,正在用全部筹码赌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从未停歇,哪吒汽车的命运起伏,为所有参与者敲响了敬畏市场规律的警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