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杭州市区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 Ultra以150km/h的惊人速度在限速60km/h的建国北路失控,撞飞正在过马路的电动自行车,造成两人重伤。这起事故不仅引发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全性的质疑,更将车企宣传的“赛道基因”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一、事故现场:疯狂速度下的“人间惨剧”
据目击者描述,涉事SU7 Ultra在车流中连续变道超车,引擎轰鸣声引起路人侧目。监控画面显示,车辆在撞击前3秒仍未减速,最终将电动车撞出20余米,车体碎片散落一地。被撞电动车驾驶员全身多处骨折,后座儿童颅脑损伤,目前仍在ICU抢救。事故路段绿化带护栏扭曲变形,地面刹车痕迹长达53米,交警初步判定超速为事故主因。
二、性能争议:赛道模式成“马路杀手”?
小米SU7 Ultra自上市以来,以“2.78秒破百”的加速性能为卖点,官方宣传中多次强调“赛道级驾控体验”。然而,此次事故暴露致命隐患:
- 模式切换漏洞:车主可一键开启“赛道模式”,解除电子限速,但系统对使用场景无强制限制,市区道路仍能激活;
- 安全警示缺失:车辆HUD(抬头显示)在超速时仅以红色数字提示,未触发语音警报或主动制动;
- 数据记录疑云:事故发生后,车载EDR(事件数据记录器)显示撞击前车速为82km/h,与监控测算结果严重不符,引发篡改质疑。
三、行业警示:智能汽车的“速度与安全”悖论
交通工程专家李明浩指出:“车企为营销过度渲染性能,却弱化风险教育。SU7 Ultra的赛道模式在技术上等同于解除安全封印。”值得关注的是:
- 法规空白:我国现行法规未对“赛道模式”市区使用作出明确限制;
- 责任模糊:若事故因车辆性能设计缺陷导致,车企或需承担连带责任;
- 用户画像风险:购买高性能车型的年轻车主中,23%承认曾在公共道路测试极限速度(据《2024中国汽车消费行为报告》)。
四、血泪案例:那些被“速度崇拜”吞噬的生命
- 2023年4月,上海特斯拉Model S Plaid车主开启“狂暴模式”后撞毁收费站,致3死5伤;
- 2024年1月,比亚迪“仰望U9(图片|配置|询价)”车主在重庆隧道内飙至180km/h,车辆起火爆炸;
- 本次事故已是小米SU7系列上市以来第7起严重超速事故,此前6起均未引起足够重视。
五、社会追问:谁来按住“脱缰的野马”?
- 企业责任:是否应在软件层面设定地理围栏,禁止市区开启高性能模式?
- 监管升级:工信部拟将“驾驶模式分级管理”纳入新能源汽车准入标准;
- 用户教育:超充门店销售话术中,“推背感”“贴地飞行”等诱导性话术亟待规范。

结语
当科技创新的车轮滚滚向前,安全始终应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这起事故应成为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警示钟——唯有将“生命权”置于“速度激情”之上,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截至发稿,小米官方未回应EDR数据争议,本号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