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电影里的飞行汽车走进现实,你会心动吗?小鹏汽车最近宣布,他们研发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将于2026年正式量产,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量产交付的飞行汽车品牌。这意味着,普通人离“开车上天”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一、能装进后备箱的“飞机”,到底长啥样?
“陆地航母”由两部分组成:一辆能在地面行驶的“陆行体”和一个可折叠收纳的飞行器。简单来说,它就像一辆大号SUV,但后备箱里藏着一架双人小飞机。平时可以像普通汽车一样开上路,需要起飞时,飞行器能自动展开,通过陆行体的自动驾驶功能完成精准对接,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
陆行体的尺寸和一辆大型SUV差不多(长约5.5米),搭载高效充电系统,满电续航超过1000公里,甚至能在行驶或停车时给飞行器充电,支持5-6次短途飞行需求。飞行器部分则采用了轻便坚固的碳纤维材料,配备全景双人座舱,起飞后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升降,飞行体验堪比“空中出租车”。
最让人惊喜的是,驾驶这辆“黑科技”汽车的门槛并不高——只要你有普通汽车的C级驾照,就能合法驾驶陆行体上路。而飞行器的操作则依托小鹏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未来可能通过简化操作流程,让普通人也能轻松驾驭。
二、价格亲民?已收到4000个订单
虽然飞行汽车听起来像是富豪玩具,但小鹏给“陆地航母”的定价却出乎意料:单台售价不超过200万元。对比同类概念产品动辄千万的价格,这个数字显得“接地气”许多。据透露,目前这款车已开启预售,并收获了超过4000个订单。
不过,200万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是一笔巨款。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坦言,初期目标用户主要是高端消费群体和特定行业(如应急救援、旅游观光)。但随着技术成熟和量产规模扩大,未来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三、量产倒计时:工厂已开建,冬季测试完成
量产不是纸上谈兵。2025年2月,“陆地航母”的陆行体已在内蒙古牙克石完成极寒环境下的冬季测试,包括低温启动、冰雪路面行驶等挑战。小鹏的飞行汽车工厂也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建成,为2026年的量产铺平道路。
从研发到量产,小鹏用了超过11年时间布局低空领域。何小鹏曾提到,飞行汽车的核心难点在于“既要符合汽车的安全标准,又要满足航空器的可靠性”。为此,团队在材料、电池、智能控制等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例如飞行器的折叠设计、陆行体与飞行器的自动对接技术等。
四、未来交通: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都要“无人驾驶”
小鹏的野心不止于飞行汽车。他们计划在2025年底率先落地L3级自动驾驶技术,实现“连续数周不用碰方向盘”的驾驶体验。而在2026年,与飞行汽车同步量产的还有面向工业场景的L3级人形机器人。何小鹏描绘的未来图景是:城市里跑着无人驾驶汽车,城市间飞着“陆地航母”,工厂和小区里则有机器人提供服务。
五、普通人能用上飞行汽车吗?
尽管技术前景令人兴奋,但飞行汽车真正普及还需跨过多道门槛:一是政策法规,目前全球对低空飞行的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二是基础设施,例如起降场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三是公众接受度——毕竟,谁也不想自家屋顶突然降下一架“汽车”。
不过,小鹏的尝试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正如网友调侃:“以前总说‘堵车就飞过去’,没想到有一天这话能成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打飞的”上下班不再是梦。
从智能汽车到飞行汽车,中国科技企业正用创新重新定义出行。小鹏“陆地航母”的量产,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打开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尽管前路仍有挑战,但这一步,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智造的可能性。
(本文综合自小鹏汽车官方信息及公开报道,了解更多可查询相关新闻来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