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将迎来重大变革——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生效。这一新规聚焦安全风险防控,从防篡改设计、防火阻燃、北斗定位到企业生产一致性等多维度提升车辆安全性能,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新国标五大核心变化
- 防篡改技术全面强化
新规针对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三大核心部件提出防篡改要求,例如禁止预留扩展电池接口、限制控制器电压兼容性,并规定限速器不可修改限速值。通过“一车一池一充一码”的互认协同功能,非法改装车辆将无法启动,从技术上杜绝篡改可能。 - 安全性能显著提升
新标准严格限制塑料使用比例(不超过整车质量5.5%),强化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并缩短最大制动距离。同时,铅酸电池车型整车质量上限从55kg放宽至63kg,平衡续航与安全需求。 - 北斗定位与动态监测
经营性用途车辆强制安装北斗模块并防拆卸,其他车辆消费者可自主选择。该功能可实时监测电池温度、电压异常,及时预警车辆被盗或火灾风险,提升主动安全性。 - 企业生产门槛提高
新规要求企业具备与产能匹配的检测和质量控制能力,明确产品一致性要求。业内人士指出,此举将加速行业洗牌,具备技术储备的头部企业更具优势,中小企业或面临转型压力。 - 政策过渡期灵活安排
2025年8月31日前,企业可同时生产新旧标准车辆;旧标车销售过渡期延长至11月30日。已购旧标车不会被强制淘汰,但国家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更新,部分地区或提供补贴支持。

行业与消费者双赢
新国标实施后,电动自行车火灾和交通事故风险有望大幅降低。消费者可选购续航更长、实用性更强的车型(如取消强制脚踏设计),同时通过动态监测功能掌握车辆安全状态。绿源等企业代表表示,已投入千万级检测设备,确保全流程合规生产。

消费者应避免私自改装车辆,优先选择符合新国标产品,并关注地方政府以旧换新政策,及时淘汰安全隐患较大的老旧车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