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市场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的强烈冲击!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2月传统燃油车零售量虽同比下降8%,但仍有20款车型销量破万,自主品牌以65.6%的市占率碾压合资阵营,新能源渗透率逼近50%的背景下,这场“燃油车保卫战”暗藏哪些玄机?

1. 自主品牌逆袭:吉利“三剑客”领衔,技术红利释放
2月销量榜单中,吉利星越L以26,632辆的绝对优势登顶,星瑞、缤越分别以1.5万、1.4万辆跻身前十,三款车型合计占比超总榜销量的15%。星越L的“断崖式领先”背后,是吉利在智能座舱和L3级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如银河OS 3.0系统),叠加春节后价格战中10万级SUV的性价比优势。
2. 合资阵营分化:德系稳守,日系集体失速
大众朗逸以1.8万辆退居第二,速腾、帕萨特守住前五,但轩逸跌至第7,本田CR-V、雅阁甚至跌出前20。日系疲软主因新能源转型迟缓,以丰田为例,其新能源渗透率仅4%,远低于自主品牌的70%。反观德系,大众ID.3等纯电车型虽未上榜,但其燃油车通过终端优惠(如朗逸降价2万)勉强维持份额。
3. 经典车型陨落:哈弗H6(图片|配置|询价)跌至33名,市场逻辑生变
曾创下百月销冠的哈弗H6本月仅售7,500辆,排名33。究其原因,一方面,混动车型分流客户(如比亚迪宋PLUS DM-i同比增长217%);另一方面,长城过度依赖单一爆款,未能及时推出智能化迭代产品(如车机系统升级滞后)。
4. 价格战下的众生相:谁在收割,谁在挣扎?
2月销量环比增长21.2%,但“以价换量”特征显著:
- 赢家:吉利星越L(终端优惠1.5万+置换补贴)、大众帕萨特(降价3万清库存);
- 输家:本田思域(仅2,000辆)、日产奇骏(三缸机口碑拖累)。
燃油车市场正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政策端,2,000亿购置税减免刺激短期消费;技术端,L3级自动驾驶和OTA升级能力(如吉利NOA导航)成为新卖点;生态端,车企需通过“硬件+软件+服务”重构用户黏性(例如大众计划2025年软件订阅收入占比超20%)。
“油电共存”时代,燃油车的生存法则已变:要么像吉利一样用技术守住基本盘,要么如哈弗H6般在转型迟缓中黯然退场。消费者购车时,更需关注长期价值——智能化配置、品牌技术储备,而非单纯依赖“经典情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