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提问“如何看某些国产车品牌生锈的问题,那个品牌生锈的话大家就不敢买”。对此,魏建军回应表示,大家还是要看更长期一些。他认为生锈不是一个工艺问题,可能是一个设计问题,还有一件事就是良心问题。当即引起周围人的叫好。
- 车生锈,是工艺不行还是良心“掉线”?
魏董的回应堪称车圈金句:“生锈不是工艺问题,是设计和良心问题。”工艺能靠机器卷,但设计不防锈、材料偷工减料,那可就是人的问题了。毕竟,车漆和钢板总不能像网红面膜一样“七天见效,无效退款”吧?有网友调侃:“某些品牌的车,买回来先做三年抗锈测试,消费者直接化身质检员。”

- 生锈是技术问题?不,这是"肉夹馍经济学"
魏建军一句"良心问题",直接捅破了行业窗户纸。国产车为何频频生锈?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快消品化、科技平权、成本刺客。
- 快消品逻辑入侵车圈:
车企们学起了奶茶店套路——"月月推新款,年年换皮肤"。某新势力品牌两年发布8款车型,比iPhone更新还勤快。但汽车不是手机,车壳子还没焐热就迭代,防锈涂层怕是连施工队都赶不上流水线。行业戏言:"现在买车得配防锈险,保费按铁皮厚度算。" - 伪"科技平权"的代价:
全民智驾本应是好事,但某些车企把成本全砸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上,底盘防锈?不存在的! 就像请客吃米其林大餐,结果盘子是纸糊的——车机屏幕能玩《原神》,车门却在下雨天表演《锈雨蒙蒙》。 - 良心VS账本:
某车企内部人士透露:"镀锌钢板比普通板贵15%,电泳工艺多花20分钟,一年省下的钱够买热搜榜一星期。"当"成本刺客"遇上KPI,防锈层就成了第一个被献祭的羔羊。

魏建军的"灵魂拷问",撕开了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全民智驾时代,车企们该想清楚了:你可以用科技造噱头,但消费者只会用钱包投票。 毕竟,没人愿意在2025年还开着一辆"赛博坦星报废款"——除非这车真能变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