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续航500公里!”车企宣称的“油电同速”却让上海车主李女士遭遇尴尬——她在某品牌超充站充电花费60元,却被收取867元超时占位费,总计927元。说好的便捷充电,为何成了“充电刺客”?

车企狂飙快充参数,实际落地却成“空中楼阁”

某新势力品牌宣称推出“5分钟充至80%”的800V超充技术,但车主实测发现,该技术需满足严苛条件:电池温度须在25℃±5℃、电量须处于20%-80%区间,且需独享充电桩并确保电网负荷充足。
超充桩铺设成本极高。以某品牌液冷桩为例,单桩需匹配1600kVA变压器,配套液冷系统等成本超百万元。目前市场上主流公共充电桩功率仍为120kW-240kW,车企宣传的高效充电技术难以普及。
充电账单暗藏玄机:低价电费只是“障眼法”

充电低价只是表象,隐形费用层层叠加。
某充电桩标价“0.78元/度”,实际需额外支付服务费、停车费等,总支出翻倍。部分品牌还设置“超时占位费”——车辆充满后每分钟收取3-8元,高峰时段1小时可达480元,远超充电成本。
这些规则常隐藏于用户协议小字或APP角落,线下站点仅用不起眼告示提示,车主稍不留意便会被高额扣费。
避坑指南:三招教你守住钱包

- 比价需综合电费、服务费及停车费,优选“一口价”套餐。例如外环站点“1.2元/度全包价”比内环“0.8元电费+1.5元服务费”更实惠。
- 活用充电预约及自动提醒功能,避免超时费用。突发状况可联系客服申请减免(成功率约30%)。
- 冬季充电前用车机导航至站点,系统自动预热电池,缩短充电时间20%以上,避免低温导致充电功率下降。
结语
车企的“油电同速”愿景固然美好,但用户更需要的是“明码标价”的透明服务和“能用得上”的平价快充。在行业真正成熟前,各位车主务必擦亮双眼——毕竟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对抗“韭菜命运”的硬气资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