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代号“昆仑”的增程式SUV谍照在网络上曝光。从图片来看,新车一改小米现有车型的运动风格,采用方正硬朗的设计,车头配备激光雷达,车身尺寸远超已发布的小米YU7,预计将提供第三排座椅,主打空间实用性。

这一动作早有端倪。自2024年11月起,小米汽车在上海启动增程系统采购经理的招聘,职责涵盖增程系统及发动机零部件的产业链调研、成本分析和供应商管理,要求应聘者具备发动机或电力电子专业背景。招聘信息显示,小米对增程式技术的投入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什么是增程式?市场与战略的双重考量
增程式技术近年来成为新势力车企的“香饽饽”。理想、问界等品牌凭借增程式车型占据市场前列,而原本专注纯电的小鹏、蔚来也计划推出增程产品。增程式车型既能缓解续航焦虑,又可享受新能源政策优惠,对家庭用户吸引力较大。小米选择此时入局,显然是瞄准了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长潜力。
根据规划,“昆仑”将于2026年上市,定位全尺寸SUV,配备后轮转向系统以提升操控灵活性。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增程式系统,具体参数尚未公布,但参考行业主流方案,预计纯电续航在200公里左右,综合续航或突破1000公里。

尽管增程式市场前景广阔,但小米面临两大难题。
其一,差异化竞争。当前增程式SUV市场已有理想L9、问界M9等成熟产品,它们凭借智能化配置和品牌口碑占据先机。小米若想突围,需在空间设计、智能驾驶(如激光雷达的应用)或性价比上找到独特卖点。
其二,产能掣肘。小米首款车型SU7因订单火爆导致交付周期长达8-12个月,二期工厂虽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但新车型YU7也将分流产能。若“昆仑”上市时产能仍未充分释放,可能重蹈交付延迟的覆辙,影响用户口碑。
增程式是小米的“最优解”吗?
从技术路线看,增程式并非行业终极答案。其内燃机仅作为发电机,油耗效率低于插电混动,且面临纯电车型的长期替代压力。但对小米而言,增程式是快速切入家庭市场的捷径——既能规避纯电车的续航争议,又可利用现有供应链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并未放弃纯电路线。SU7和YU7均为纯电车型,而“昆仑”的增程式布局更像是对市场多样性的补充。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或许能帮助其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站稳脚跟。
总结
小米“昆仑”增程SUV的曝光,标志着其产品线从运动轿跑向家庭实用场景的拓展。尽管设计上告别了激进的风格,但空间和功能性可能成为新的竞争力。不过,在竞品林立且自身产能承压的背景下,小米能否凭借增程式打开新局面,仍需观察其技术落地速度和市场策略的精准度。

你怎么看?
增程式车型算不算“过渡技术”?对于家庭用户来说,纯电和增程哪个更实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