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极氪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成绩单:全年营收暴涨46.9%至759亿元,交付量同比激增87.2%,但净亏损仍高达57.9亿元。一边是销量和收入的高歌猛进,另一边却是盈利能力的持续挣扎。这家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企,究竟是在“战略性投入”还是陷入“规模陷阱”?

速度与激情:极氪的“狂奔式增长”
2024年,极氪的销量堪称“狂飙”。第四季度交付量达79,250辆,同比近乎翻倍(+99.8%),全年累计交付222,123辆,同比增长87.2%。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部分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速度。营收表现同样亮眼:全年总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46.9%,单季度收入227.7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支撑这一成绩的,是极氪产品线的快速扩张和渠道下沉策略。从高端纯电轿车到大众化SUV,极氪以“多车型矩阵”抢占细分市场,叠加激进的营销策略,迅速打开消费者认知。但销量狂飙的背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规模扩张是否必然以亏损为代价?

亏损收窄:曙光还是幻象?
尽管全年净亏损57.9亿元仍显刺眼,但极氪强调“同比收窄29.9%”,调整后亏损(非GAAP)更是下降42%至47.1亿元。第四季度净亏损8.2亿元,同比降幅高达72.1%,车辆利润率提升至17.3%,创历史最佳。
这些数据似乎传递出积极信号:成本控制初见成效,毛利率改善反映产品溢价能力提升。然而,细究财报,隐患犹存。第四季度运营亏损14.36亿元,虽同比下降51.3%,但环比却增长18.1%。这意味着,极氪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运营成本仍在攀升——研发投入、渠道扩张、电池原材料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吞噬利润空间。

争议焦点:烧钱换市场,值不值?
极氪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新能源行业“烧钱换增长”的缩影。其策略清晰:通过快速铺量抢占市场份额,再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最终实现盈利。但这一路径存在两大风险:
1. 现金流压力:57亿元的亏损背后,是研发、工厂建设、充电网络布局的巨额投入。若资本市场遇冷或融资渠道收紧,资金链将面临考验。
2. 竞争白热化:特斯拉降价、比亚迪“油电同价”、小米汽车入局……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极氪能否在保持销量的同时守住利润率?
更值得玩味的是,极氪的“非GAAP调整后亏损”口径(剔除股权激励等费用)被频繁强调。这固然是行业通行做法,却也引发质疑:企业是否在用会计手段美化报表?

未来赌局:规模与盈利的生死平衡
极氪的下一步,注定是一场豪赌。若继续扩张,需承受更大的亏损压力;若收缩战线,则可能失去市场先机。财报中透露的“优化管理流程”“加大技术投入”等表述,更像是对投资者的安抚。真正的破局关键,或许在于两点:
- 技术壁垒:能否在智能驾驶、超充等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
- 品牌忠诚度:高交付量是否转化为用户复购和口碑传播?
互动话题
极氪的财报引发两极评价:乐观者认为亏损收窄预示拐点将至,悲观者质疑烧钱模式难以为继。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如果你是投资者,会选择“押注未来”还是“避险离场”?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