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19日,自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并倡导“智驾平权”以来,

全球及中国市场的主要车企纷纷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 除了现有的新势力原有的智驾车系外,吉利,小鹏,奇瑞汽车都发布了全民智驾,广汽埃安:联合华为、地平线推出低成本L2++方案。另一方面,国际车企也是加注智驾。特斯拉全系标配Autopilot基础功能,FSD(完全自动驾驶)在中国加速本地化适配。 大众与地平线合作开发本土化智驾方案,ID.系列车型标配L2+功能。 丰田。本田在华推出“Toyota Teammate”“Honda SENSING 360+”系统,覆盖主力车型。 宝马/奔驰在华推出L3有条件自动驾驶(如奔驰DRIVE PILOT),但聚焦高端车型。

车企加速跟进推广“全民智驾”的核心原因
第一是市场竞争白热化,比亚迪“智驾平权”策略打破行业壁垒,迫使车企将智驾从“高端选配”变为“全系标配”,避免在智能化浪潮中掉队。

第二技术成本下降*,激光雷达、算力芯片等硬件成本大幅降低(如华为96线雷达降至千元级),软件算法通过数据迭代优化,规模化部署成为可能。第三点是政策与法规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等政策要求车企提升智驾能力,L3级自动驾驶责任认定逐步明确,加速技术落地。第四点是用户需求升级,消费者对智能化的接受度显著提高,高速NOA(自动导航辅助)、城区领航等功能成为购车关键指标,倒逼车企普及智驾。第五点是数据驱动生态,智驾系统依赖海量数据训练,车企通过扩大用户基盘获取更多道路场景数据,形成“用户越多→算法越强→体验越好”的正循环。第六是车企需要盈利模式转型,硬件利润趋薄,车企转向软件服务,寻求增长,附加功能是核心付费点之一。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实质是推动行业从“技术壁垒”转向“普惠竞争”。至今为止,主流车企已普遍将L2+级智驾作为标配,并通过硬件降本、算法开源(如华为ADS生态)加速渗透。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城区场景覆盖率、用户体验精细度及数据闭环效率,全民智驾时代已不可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