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一则“哪吒汽车解散研发团队”的消息在汽车圈炸开。这家曾以年销15.2万辆登顶新势力销冠的品牌,如今被曝出上海总部遭供应商围堵讨债,员工薪资腰斩再腰斩至2690元最低标准,研发团队200人集体离职。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行业加速淘汰弱者时,哪吒汽车的崩盘不仅是个体企业的生死劫,更折射出新势力野蛮生长模式的致命缺陷——是战略冒进,还是资本游戏终局?

从“黑马”到“困兽”:一场由盛转衰的抛物线
2018年诞生的哪吒汽车,凭借哪吒V/U等低价车型迅速打开市场,2022年销量冲至15.2万辆,力压“蔚小理”登顶新势力榜首。然而,高光背后隐患早已埋下:2023年押注高端化,耗资20亿打造的哪吒S(图片|配置|询价)、GT等车型月销不足千辆,反致主力车型市场份额被五菱、比亚迪蚕食。2024年销量暴跌49%至6.45万辆,2025年1月国内零售量仅110辆,近乎“归零”。
销量崩塌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财务黑洞。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183亿元,拖欠供应商货款、股权冻结、工厂停摆等问题集中爆发。知情人士透露,哪吒汽车实际债务或高达100亿元,远超此前传言的50-60亿。上海总部被讨债供应商“打地铺”围堵,桐乡工厂因欠款停产,南宁工厂设备被拆抵债——这家曾融资228亿元的“黑马”,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信任体系。

死亡螺旋:战略冒进与管理失控的双重绞杀
哪吒汽车的困境本质是一场“自杀式”战略引发的连锁反应。为冲击高端市场,其营销体系在2022-2023年间经历6次架构调整,部门权责混乱导致超算平台等关键项目流产。内部人士称,2024年10月开启的全员降薪(多数员工薪资砍半,在职者再降50%)已让团队士气崩溃,而拖欠离职员工赔偿金、配件断供致车主车辆沦为“废铁”,更将企业信用推向深渊。
研发团队的整体解散,则彻底暴露其“断臂求生”的无奈。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部门被裁撤,被内部称为“战略收缩”。尽管创始人方运舟在2024年底提出“聚焦海外、IPO突围、2026年盈利”的蓝图,但当下工厂停工、融资卡壳(E轮45亿融资谈判未定)、海外扩张受制于国内资金短缺(巴西工厂延期),这些豪言更像绝望中的挣扎。

新势力淘汰赛:没有悲悯,只有生存
哪吒汽车的崩塌绝非孤例。从威马、高合到极越,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绞肉机”阶段。乘联会数据显示,TOP10品牌占据85%市场份额,尾部玩家生存空间被极致压缩。当比亚迪、特斯拉通过规模化盈利,蔚来、小鹏加码技术护城河时,哪吒这类依赖资本输血的品牌,一旦IPO受阻(两次冲关失败)、产品迭代脱节,便迅速坠入深渊。
值得玩味的是,哪吒汽车仍将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2024年其海外销量占比近1/3,泰国市占率达11%,但面对比亚迪、长城等巨头的碾压,这种“国内失守、海外补血”的策略犹如空中楼阁。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失去国内根基的出海,不过是无源之水。”
互动话题
你认为哪吒汽车能否凭借海外战略绝地重生?当新势力集体遭遇“淘汰赛”,是技术、资本还是战略更能决定生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