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当汽车安全卷到第三排,中国车企凭什么引领全球?


    在汽车江湖里,曾经有个“隐秘的角落”,那就是第三排。当大家为了前两排的舒适与安全争得“头破血流”时,第三排却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可最近,“中国汽车为第三排乘客拼安全”的话题,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第三排成为焦点。不禁让人想问,一向低调的第三排,为何突然成了车企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先看看市场需求,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行,以及人们对家庭出行品质要求的提升,7座SUV、MPV等车型越来越受欢迎。但在过去,第三排一直是安全“重灾区”。从结构上看,第三排距离车头车尾更近,碰撞时承受的冲击力更大;而且为了节省空间,座椅设计往往比较单薄,安全配置也严重不足。再加上相关法规和碰撞标准的缺失,第三排简直就是安全“洼地”。

    不过,如今中国车企站出来打破了这种局面。就拿领克900来说,它发起的三排连环碰撞挑战,在央视直播下完成了双百时速下的“超标准”极限撞击测试。第一次小车以100km/h的时速正面偏置碰撞领克900的车尾,第二次小车还是以100km/h的时速从侧面撞击车尾。在这样的“魔鬼测试”下,领克900却给出了满分答卷,强大的撞击力通过车身骨架分散,车厢内部空间没有变形,安全气囊及时弹出,保障了第三排乘客的安全。这背后,是领克900搭载的SPA Evo架构,从沃尔沃XC90的SPA架构升级而来,有着“公路坦克”般的坚实底气。


    除了领克,理想MEGA(图片|配置|询价)也在第三排安全上煞费苦心。理想内部调研显示,第三排的乘客71%是孩子,29%是父母,都是至亲家人。所以在开发之初,研发团队就立志要在MPV安全性上取得颠覆性突破。理想MEGA采用堡垒安全车身,针对追尾碰撞风险,使用平均厚度2.7mm的日字形挤出铝后防撞梁,配合后吸能盒和大尺寸四宫格后纵梁,形成环状吸能框架结构。同时,后防撞梁和第三排座椅后端之间距离达到80厘米,预留了充足的吸能、缓冲空间,通过了88公里每小时、双侧70%偏置的企业标准追尾工况测试,远超美国80公里每小时的标准。

    从社会影响层面看,中国车企对第三排安全的重视,无疑给广大家庭吃了一颗“定心丸”。以后全家老小出行,再也不用担心第三排是“断头座”,这让汽车真正成为承载家庭幸福的移动空间。从行业发展角度讲,这也倒逼全球汽车行业重新审视第三排安全问题,推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完善,引领汽车安全技术迈向新高度。

    中国车企在第三排安全上的发力,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也是技术实力的自信展现。那么问题来了,在众多为第三排安全努力的中国车企中,你最看好谁?你觉得未来第三排安全还会有哪些黑科技?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