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动力电池退役潮来袭:国家力推规范化回收体系破解行业乱象

    壹休的故事头像壹休的故事头像
    壹休的故事03-18

    动力电池退役潮来袭:国家力推规范化回收体系破解行业乱象
    ——国务院通过《行动方案》强化全链条管理,剑指千亿市场与安全隐忧


    截至2025年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稳居全球首位。随着2017年前后首批大规模装车的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量预计达82万吨,2030年将突破34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或超1400亿元。然而,这一“城市矿山”背后却暗藏安全与环保危机——大量退役电池流入非正规“黑作坊”,拆解乱象频发,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2025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以“全链条管理、数字化追溯、法治化手段、标准化引领”为核心,推动行业规范化升级。

    • 全链条追溯:通过数字化技术为每块电池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堵住非法回收漏洞。
    • 责任主体强化: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车企、电池企业承担回收主体责任,并计划将回收履约纳入征信机制。
    • 标准体系完善:加快制定剩余容量评估、碳足迹核算等关键标准,推动电池设计阶段即考虑可回收性。


    尽管政策利好,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1. 灰色产业链猖獗:无资质“黑作坊”通过暴力拆解,将废旧电芯翻新为电动自行车电池,以“全新”名义高价售卖。这类电池起火风险极高,却因检测门槛高而难以监管。
    2. 产能利用率低下:2024年行业名义产能达380万吨,实际回收量仅62.3万吨,利用率不足16%。头部企业如格林美、宁德时代虽规划百万吨级产能,但仍与小作坊争夺有限货源。
    3. 价格波动冲击: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的60万元/吨暴跌至2025年的7.5万元/吨,导致回收企业成本与销售价倒挂,盈利空间缩水。


    为破解困境,政策与市场正合力推进以下方向:

    • 技术攻坚:提升锂、钴、镍等金属回收率至95%以上,推广智能化拆解技术,降低梯次利用成。
    • 闭环模式:宁德时代等龙头联合车企搭建回收网络,通过“以租代售”“换电服务”等模式锁定电池流向。
    • 国际合作:借鉴欧盟《电池法》经验,推动中外企业“双向奔赴”——中国输出产能,欧洲提供标准与技术。


    随着《行动方案》落地,行业洗牌加速。156家“白名单”企业将与4万余家非正规厂商展开角逐,而政策对资质、环保、技术的严要求,将推动资源向头部集中。专家预测,到2030年,正规渠道回收率有望从25%提升至70%,真正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闭环。


    动力电池回收不仅是产业命题,更是资源安全与生态治理的关键一环。国家政策的强力介入,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如何平衡市场活力与监管力度,将是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正规回收渠道,不仅是对安全的负责,亦是为碳中和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