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NOA争夺战:华为、小鹏、特斯拉自动驾驶实测大起底
一、技术路线之争:激光雷达派VS纯视觉派
华为ADS 3.0和小鹏XNGP均采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融合方案,通过多传感器协同实现厘米级定位和复杂场景感知。华为的GOD通用障碍物检测算法能识别98.7%中国特色场景(如逆行电动车、无标识乡道),甚至在暴雨中仍能保持稳定[7]。小鹏则凭借XNet 4.0感知网络,实现临时锥桶、施工围挡等异形障碍物的精准识别,其“渐进式迭代”策略还能自主学习不同城市的驾驶习惯[7]。
特斯拉FSD则坚持纯视觉路线,依赖8个摄像头和端到端神经网络。尽管其在美国洛杉矶实现2小时0接管,但在中国复杂路况下表现“水土不服”。例如,广州实测中面对突然横穿的非机动车,FSD多次急刹,被网友调侃为“科目三考生”[6]。
二、覆盖能力:全国都能开≠全国都好开
华为ADS 3.0目前覆盖全国99.9%地区,但官方标注“主要城市的主要道路”,实际使用中仍存在部分场景需人工接管[1]。小鹏XNGP已开通336城,依托“无图化”技术,计划年内实现全国覆盖,但其40%的县级市覆盖率仍待提升[1][8]。
特斯拉FSD虽宣称“全球通用”,但其在中国仅支持部分高速场景,城市NOA功能尚未落地。相比之下,小鹏和华为已实现部分城市“车位到车位”的端到端自动驾驶,例如深圳南山科技园至宝安机场的全程零接管[7]。
三、实测表现:晚高峰、复杂路况见真章
- 华为ADS 3.0在深圳晚高峰测试中,全程接管率仅0.5次/百公里,但遇到外卖小哥“蛇形走位”时仍会触发保守策略,导致通行效率下降[4]。
- 小鹏XNGP在广州城中村实测中,凭借预判算法与外卖小哥“博弈”,成功通过率高达92%,但极端狭窄路段需人工干预[6]。
- 特斯拉FSD中国版在暴雨天易出现激光雷达“失明”问题,而华为ADS 3.0和小鹏XNGP通过融合感知方案,在暴雨中仍能保持A柱补盲、信号灯识别等功能稳定运行[4][10]。
四、用户痛点:技术跃进背后的隐忧
- 硬件缩水陷阱:部分车企为降低成本,在低配车型减少传感器数量。例如某车型毫米波雷达从5个减至2个,雨雪天性能骤降[4]。
- 责任界定模糊:现行法律仍以“人类驾驶”为中心,L3级事故责任归属存在争议。两会期间代表呼吁引入“无过错责任”,但落地仍需时间[5]。
- 过度营销乱象:车企宣称“全国都能开”,实则部分城市仅覆盖一两条道路。消费者需警惕“文字游戏”,关注实际开通城市列表[1][8]。
五、未来趋势:端到端技术或成决胜关键
2025年,华为、小鹏、特斯拉均押注端到端大模型技术:
- 华为VLA架构支持停车场自动找车位、充电桩自主对接,目标2026年量产[4];
- 小鹏XNGP无限版通过千城千面策略,每周OTA新增3-5城[7];
- 特斯拉FSD V13则依托全球200亿英里路测数据,优化中国特有场景[9]。
选购建议:按需选择,理性看待
- 通勤族:华为ADS 3.0适合一线城市复杂路况,小鹏XNGP对三四线城市兼容性更佳。
- 长途党:特斯拉FSD高速表现稳定,但需注意功能限制。
- 科技尝鲜者:可关注比亚迪天神之眼、理想AD Max 3.0等新势力方案,但务必核实硬件配置[7][8]。
参考资料
- [1] 著名汽车博主介绍华为、理想、小鹏、蔚来“全国都能开”情况
- [4] 王传福、魏建军、余承东“开撕”:高阶智驾江湖,到底谁说了算?
- [5] 自动驾驶VS人工驾驶:谁主未来?2025两会激辩揭示终极答案
- [6] 中美智驾巅峰对决!华为小鹏决战L3,特斯拉FSD杀入中国
- [7] 真正符合智驾第一梯队的只有这五家!为什么其他玩家不够格?
- [8] 智驾革命:10万元级车型全面搭载NOA,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拐点
- [9] 2025自动驾驶霸主之争:谁将引领未来出行革命?
- [10] 智能驾驶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司机行业面临的生存危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