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新车被扣、蔚来销售遇冷、质量危机、基础设施短板、文化差异以及价格战等诸多问题,像一道道坎横在中国车企面前。这不是简单的水土不服,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产业博弈和市场需求适配等多方面的因素。

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可谓命运多舛,德国海关突击检查扣押600台海豹EV,电池负极材料镉含量超标0.3%,每辆车额外缴纳5800欧元碳排放税,隐性成本暴涨。这对于以性价比为竞争力的中国汽车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而且欧盟的《电池可持续性法案》要求动力电池回收率达95%,这对于蔚来这种主打换电模式的车企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其在欧洲规划的1000座换电站建成仅327座还因消防问题关闭1/3。

质量问题也让中国汽车饱受诟病。德国ADAC测试中比亚迪汉EV(图片|配置|询价)在零下15℃续航大幅缩水,挪威唐EV因座椅安全带固定点问题被集体退车。同时,在欧洲面临基础设施的困扰。蔚来换电站在欧洲面临文物审批、功率超标等问题,充电资源紧张在西班牙也十分突出。
文化差异方面表现明显,中国车企习惯的堆配置打法在欧洲不受待见,蔚来用户沙龙门可罗雀,大众却靠专注提升关键性能进入销量榜。价格战里中国车企也未占优,雷诺ZOE EV低价入市,大众本地化零部件率高于中国品牌,中国汽车成本更高。

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遇冷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更是国际市场复杂环境和产业生态差异的综合体现。中国汽车企业要想在欧洲站稳脚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调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