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打车遇无人驾驶,我成了算法的“小白鼠”?血泪数据揭开资本赌局》
“凌晨两点,当我坐进那辆头顶激光雷达的无人车时,压根没想到,10分钟后它会因为误判红绿灯突然急刹,把我和护栏撞了个满怀。”

这是北京程序员小李的真实经历。而更魔幻的是,事故报告上只写了一行字:“传感器受强光干扰,系统响应延迟0.3秒。”——人命关天的事,在算法世界里,不过是一串代码的微调。

工信部刚发布的数据让人后背发凉:2025年第一季度,自动驾驶车每亿公里死亡率0.15,是人类驾驶员(0.02)的7.5倍!
这哪是技术创新?简直是拿乘客当“人肉测试仪”。可资本圈早把这当成新风口:某头部公司内部流出的PPT赫然写着“用五年时间铺够一万辆车,数据量碾压对手就能上市圈钱”。

知道为什么深夜打车总被派到无人车吗?因为这些车正悄悄开启“影子模式”——你每一次急刹车、改路线,甚至骂脏话,都在给算法喂数据。

更绝的是,90%的用户根本没仔细读过那篇长达30页的隐私协议,等于是“自愿”当了免费数据包。
去年深圳1死3伤事故调查曝出惊人内幕:涉事车辆系统版本竟然比申报的落后两个迭代!

内部员工爆料:“夜间自动更新常失败,但天亮前必须恢复,否则影响KPI。”难怪有工程师自嘲:“我们不是在修车,是在给算法打殡葬补丁。”
有人说无人车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看更像是“第四次人命实验”。当资本高喊“技术无罪”时,别忘了——每省下一个安全员的人力成本,背后可能搭进去一条活生生的人命。

评论区聊聊:你敢把命交给算法吗?如果无人车事故赔偿打五折,你坐不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