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 ID.7 在中国一个月只卖出 9 辆的消息刷屏时,朋友圈里炸开了锅。有人调侃:“德国战车连五菱宏光都打不过了?”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财报显示,大众 2024 年全球利润暴跌 15%,但讽刺的是,它家的 EA888 发动机至今仍是燃油车界的“神机”,MEB 平台的技术参数也不输新势力。问题出在哪?要我说,大众不是输在技术,而是栽在了“傲慢”二字上!

大众总爱把“工程师精神”挂在嘴边,可中国用户要的根本不是参数表上的完美。去年 ID.7 上市时,德国总部坚持保留复杂的物理按键,结果被网友吐槽“像开老式收音机”。反观蔚来 ET5,交付时就支持方言语音控制,连东北话“整不明白”都能识别。这种差距背后,是大众对“产品定义权”的执念:宁可让柏林的设计师对着 Excel 表格做决策,也不愿听中国用户说一句“我要副驾屏幕”。

更离谱的是服务。2024 年 J.D. Power 售后满意度榜单上,大众连前十都没挤进去。朋友去 4S 店修车,销售居然说:“我们这车质量好,您开十年都不用保养!”——合着用户花钱还得感恩戴德?反观特斯拉,车主在 APP 上点几下就能预约上门维修,连玻璃水都有人上门加。这哪是服务差距?分明是“爹味”和“宠粉”的世纪(图片|配置|询价)对决!

大众最近裁了 7000 人,还计划关停德国工厂,表面看是电动化转型的阵痛,实则暴露了战略短视。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压到 0.5 元/Wh 了,大众却坚持用 Northvolt 的三元锂,每度电多花 0.2 元。一辆车光电池成本就贵了上万块,这钱谁买单?德国人总抱怨中国车企搞价格战,可自家供应链效率低下,难道怪消费者不买账?
更打脸的是中美市场双重塌方。大众一边喊着“2030 年美国份额翻倍”,一边又舍不得中国燃油车红利。结果呢?美国市场被特斯拉和日韩品牌包夹,中国市场上汽大众搞“一口价”卖车,消费者却觉得:“早干嘛去了?现在才放下身段?”这种既要又要的骑墙策略,像极了诺基亚当年死守塞班系统的样子。

有人总替大众喊冤:“人家百年车企,底蕴深厚!”可市场从来不同情眼泪。当比亚迪把整车 OTA 玩成“月更”,大众的 ID.系列升级还要跑 4S 店;当小鹏 NGP 能在北京五环自动变道,大众的 L2 + 辅助驾驶还在宣传“德系精准”——精准有什么用?用户要的是“用了就回不去”的体验!

别再扯什么“油电双线作战”的遮羞布了。看看特斯拉为什么敢砍掉所有燃油车?因为人家想明白了:智能电动车的竞争,本质是用户运营能力的较量。大众与其纠结“德国血统”,不如学学蔚来:APP 上每天发用户调研,连杯架尺寸都能根据反馈连夜改。这届消费者,早就不吃“教育用户”那套了!

大众的教训给所有传统车企敲响警钟:当“德国品质”变成自嗨的借口,当“工程师思维”碾压用户需求,再强的技术也救不了场。话说回来,你觉得大众还有机会翻盘吗?是时候在评论区吵一架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