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合资油车为什么选择集体降价?

    #合资油车为什么选择集体降价#

    合资油车降价不是单独某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多因素的结果:

    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冲击

    1. 市场份额争夺

    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0.9%,销量突破1158万辆,直接挤压燃油车市场空间。消费者因新能源车的低使用成本、智能化功能和环保属性,更倾向于选择电车,迫使合资油车通过降价维持吸引力。

    例如,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频繁降价(如Model 3优惠超3万元),带动全行业价格战,合资品牌被动跟进。

    2. 技术迭代压力

    新能源车在动力性能(如插混车型兼具油电优势)、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快速升级,而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进展缓慢,产品竞争力不足(如广汽本田新能源车型月销仅数百辆),只能依赖燃油车降价保销量。

    二、自主品牌的崛起与竞争

    1. 价格与产品力优势

    自主品牌燃油车(如哈弗H6、长安CS75 PLUS)售价已下探至7-9万元区间,且配置丰富(如2.0T+8AT动力组合),性价比远超合资品牌同价位车型(如威兰达低配仅搭载2.0L+CVT)。

    2024年自主品牌市占率超56%,合资品牌份额则从50%跌至35%,被迫以“一口价”“零首付”等促销手段应对。

    2. 品牌溢价能力削弱

    合资品牌过去依赖品牌溢价获取高利润,但消费者逐渐转向务实选择,合资车溢价空间被压缩。例如,奥迪A4L、宝马3系等豪华车型价格已降至20万元级别。

    三、政策与市场环境倒逼

    1. 排放标准升级

    国6b等严苛排放标准实施,厂商需清理旧款库存,部分车型降价幅度达15%以上(如轩逸经典低至6万元)。

    2. 成本控制与供应链优化

    燃油车生产成本因技术进步和供应链成熟度提升而降低,厂商有空间通过降价刺激销量(如马自达CX-5降至11万)。

    四、车企战略调整与渠道压力

    1. 以价换量保市场份额

    合资品牌为应对销量下滑(如广汽本田2024年销量同比降26.5%),不得不牺牲利润降价促销,甚至出现“卖一辆亏一辆”的情况。

    2. 经销商生存困境

    降价导致经销商利润被压缩,部分4S店因亏损转卖其他品牌(如奔驰店改售问界),进一步加剧价格战恶性循环。

    五、消费者行为变化与市场预期

    1. 买涨不买跌心理

    消费者预期价格持续走低,观望情绪浓厚,车企需通过更大力度促销打破僵局(如凯迪拉克CT5(图片|配置|询价)直降7万元)。

    2. 燃油车仍具功能性优势

    北方地区冬季电动车续航衰减明显,燃油车加油便捷性仍吸引部分用户,降价策略可延缓用户转向新能源。

    总结

    合资油车降价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被动选择,短期内虽能提振销量,但长期需依赖电动化转型与技术升级。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燃油车市场份额或进一步萎缩,降价潮可能成为常态。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