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从20万到10万:别克君威的降价狂飙,是断臂求生还是行业变局?

    彳木余子头像彳木余子头像
    彳木余子03-13


    十年前,别克君威还是以“美式豪华”标签站稳20万级市场的标杆车型;十年后,其入门价已跌至10.69万元,甚至低于部分自主品牌A级车。这场断崖式降价的背后,不仅是别克一家的挣扎,更折射出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困境。当“价格战”成为常态,君威的降价策略究竟是被动求生,还是主动破局?一篇文章带你了解合资品牌价格体系崩塌背后的五大逻辑。


    一、新能源冲击:燃油车被迫“以价换命”


    以2025年2月为例,新能源汽车在销量前十的榜单中占7席

    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的2025年,燃油车市场正加速萎缩。比亚迪秦PLUS以7.98万元颠覆A级车市场,蔚来ES6的智能化配置让传统豪车黯然失色。别克君威的降价,本质上是燃油车阵营对新能源冲击的应激反应。通过将B级车价格下探至10万级,君威试图以“降维打击”抢夺A级车用户,但这也暴露了燃油车在智能化、能耗效率上的代差劣势。


    二、品牌溢价崩塌:合资光环的消逝


    别克君威

    别克曾以“美式豪华”自居,但如今君威的降价彻底撕下这层标签。单车利润跌破3000元红线,净利润率同比下滑4.2%,反映出合资品牌溢价能力的瓦解。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传统合资车的高价更多依赖品牌历史而非技术壁垒。当自主品牌通过三电垂直整合(如比亚迪)实现成本优势时,别克只能通过“自砍身价”维持存在感。


    三、定价策略纠偏:从“虚高”到“务实”


    君威推出一口价模式,下探十万级市场

    别克长期采取“高定价+大优惠”策略,君威指导价一度高达20.99万元,但实际成交价常年低于官方报价。此次“一口价”政策将价格透明化,既是对过往定价泡沫的修正,也是对消费者议价焦虑的回应。对比日系竞品(凯美瑞(图片|配置|询价)、雅阁终端价14万-16万),君威以12.39万元的2.0T顶配车型形成3万-5万元价差优势,倒逼行业价格体系重构。


    四、成本控制革命:轻量化与供应链突围


    别克君威

    降价的底气源于生产端的革新。别克通过新君威的轻量化设计(如BFI一体化车身)和三缸机应用(英朗车型)降低成本,同时依托全球化供应链(如9AT变速箱、宁德时代电池)提升效率。这种“减法”虽短期内牺牲了利润,却为电动化转型争取了时间——2025年别克计划推出4款全新车型、6款改款车型,试图在新能源赛道找回主动权。


    五、用户认知迭代:从“面子消费”到“价值优先”


    新一代购车者更注重“性价比”而非“品牌光环”。君威以B级车尺寸(车长超4.9米、轴距2829mm)、全系9AT变速箱、标配电动座椅加热等配置,在10万级市场形成错位竞争。其GS改装套件(曜黑中网、极夜尾翼)则瞄准年轻群体,试图用运动化设计弥补品牌价值流失。这种“用A级车价格买B级车体验”的策略,精准击中了务实消费者的痛点。



    结语:价格战没有赢家,但不变革注定出局

    君威的降价狂欢看似多方受益:消费者薅到羊毛,经销商清空库存,车企续命现金流。但长期来看,这不过是燃油车时代谢幕前的“最后狂欢”。若别克无法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建立新护城河,降价终将沦为饮鸩止渴。正如网友调侃:“当‘合资比亚迪’成为标签,别克还剩什么?”

    未来,只有敢于打破旧秩序的玩家,才能在新赛道上重生。


    (本文数据及观点综合自腾讯新闻、汽车之家等公开报道)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