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保时捷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3%(31.07万辆),净利润暴跌30.3%至36亿欧元,销售收入微降1.1%至400亿欧元。这一业绩堪称近十年最差,而中国市场销量断崖式下跌28%(仅5.69万辆),成为最大拖累。过去五年,中国曾贡献保时捷全球30%的份额,如今占比首次跌破20%,从“第一大市场”滑落至第三。与此同时,德国、北美等市场仍保持增长,北美以8.65万辆稳居第一,德国本土销量增长11%。

核心矛盾点:为何中国消费者不再青睐保时捷?答案指向两个关键词——电动化迟缓与本土平替崛起。
电动化遇挫:Taycan(图片|配置|询价)暴跌49%,保时捷承认“低估中国速度”
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在中国遭遇重击。纯电车型Taycan交付量腰斩49%(仅2.08万辆),Macan纯电版虽贡献1.83万辆,但燃油版销量仍占主导。CEO奥博穆坦言:“电动汽车增速比预期慢,我们低估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速度。”
更讽刺的是,保时捷曾计划全面转向电动化,如今却考虑在部分车型上重新安装燃油发动机。这一策略摇摆暴露了传统豪车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被动——既想拥抱未来,又难舍燃油车利润。
中国平替“围剿”:小米、极氪们如何蚕食豪车市场?
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正改写豪华车市场格局。
- 价格战与体验升级:小米SU7、极氪001、智界S7等车型以保时捷三分之一的价格,提供了80%的驾驶乐趣。
- 智能化碾压:本土品牌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保时捷,吸引年轻消费者转向“科技平权”。
- 市场反应敏捷:保时捷Panamera因中国需求减少导致销量下滑13%,而国产新能源车却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
保时捷中国总裁潘励驰承认:“单纯追求销量增长不是目标,我们要坚持价值优先。”但这一“高冷”策略在激烈竞争中显得苍白——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时,品牌溢价难以抵挡性价比冲击。
自救之路:收缩战线、优化体验,保时捷能否翻身?
面对颓势,保时捷已启动“防守型调整”:
1. 缩减经销商网络:中国网点从140家计划裁减至2027年的100家,聚焦核心城市的高端体验。
2. 强化品牌价值:推出“睿境计划”,升级35%门店为奢享空间,试图以服务差异化留住客户。
3. 三线并行战略:坚持纯电、燃油、混动同步发展,2025年目标将电动化车型占比提升至35%(含20%-22%纯电)。
然而,这些措施能否奏效仍存疑。根本挑战在于:当中国新能源车在技术、成本和生态上全面超越时,保时捷的“品牌光环”还能持续多久?
行业启示:豪车市场变天,谁将主宰下一个十年?
保时捷的困境折射出全球汽车业的深层变革:
- 技术定义豪华:电动化与智能化正重构豪车标准,传统性能标签(如百公里加速)已被中国车企“白菜化”。
- 市场重心转移:中国不仅是最大市场,更成为技术策源地。保时捷若不能本土化研发,恐难逆转颓势。
- 用户心智争夺:新一代消费者更看重“体验价值”而非Logo,这对依赖历史积淀的欧洲豪车品牌构成降维打击。
奥博穆说:“销量不是终极目标。”但若失去中国市场,保时捷的“价值优先”或将沦为空中楼阁。
写在最后
保时捷的财报不仅是一份业绩预警,更是一声行业丧钟——当中国车企用电动化与智能化撕开百年豪车堡垒时,这场“汽车战争”的胜负天平已悄然倾斜。留给传统巨头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大家好,我是不开车的“厨子哥”
关注我,发现更多新鲜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