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华为跨界造车:生态与技术的双雄对决

    高级宇宙JOX头像高级宇宙JOX头像
    高级宇宙JOX03-12

    小米和华为作为科技大厂跨界造车,给传统车企带来了新挑战,但两者打法各有不同。

    一、定位不同人群

    小米主要瞄准年轻人,把手机和智能家居的玩法搬到车上。比如首款车SU7设计了可拆卸配件、手机车机互联等功能,价格也延续了"性价比"路线。借助小米品牌已有的粉丝基础,新车发布时流量直接拉满,这种"粉丝经济"在汽车圈还是头一遭。

    图片来源网络

    华为走高端技术路线,自己不做整车,专攻智能驾驶系统和车载系统。他们和赛力斯、江淮等车企合作,给车装上鸿蒙系统、高阶智驾功能,把20万的车做出50万的科技感。问界系列卖爆就是例子,合作车企股价都跟着涨。

    二、技术路线差异

    小米从零开始自研三电、智驾系统,但毕竟起步晚,目前技术积累还比不上华为。比如自动驾驶用的激光雷达方案,华为已经迭代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版本,而小米还在追赶。

    图片来源网络

    华为靠着5G和芯片的老本行,技术底子更厚。他们的智驾系统ADS已经装在了多款车上,无图智驾技术甚至开始影响行业标准制定。这就像手机界的安卓系统,车企用他们的方案能快速补足短板。

    三、行业冲击与机会

    传统车企现在最头疼智能化。比如奔驰的电动车科技感不足,销量就被华为合作的问界碾压。但聪明的车企开始找华为当外援,赛力斯靠鸿蒙智行系统一年营收破千亿,比自己做研发快多了。

    雅灰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以前30万买不到的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现在20万的车就能配上。就像智能手机普及过程,新技术正在快速"白菜化"。

    未来看点

    短期看,小米用性价比抢市场,华为靠技术收"授权费",但造车烧钱厉害,两家现在卖一辆亏几万,得靠走量摊平成本。长期要比拼真正的技术话语权,比如L4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这些硬核领域,华为的芯片和通信技术优势会更明显。

    图片来源网络

    总的来说,科技公司造车就像鲶鱼进鱼塘,逼着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消费者能买到更智能、更加便宜的的车,行业也会迎来新一轮洗牌。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