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蔚来汽车启动了一场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组织变革风暴。这场变革的核心动作之一,是将蔚来主品牌与子品牌乐道的交付渠道合并,通过资源共享、管理精简和流程优化,试图扭转持续亏损的局面。这场变革不仅关乎蔚来的生存之战,更折射出新势力车企在规模扩张与盈利压力下的战略抉择。

一、合并动因:成本压力与效率瓶颈的双重倒逼
蔚来此次变革的直接动因是严峻的财务压力。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蔚来已连续四个季度亏损超50亿元,而乐道品牌虽被寄予“盈利救星”的厚望,但其销量从2024年12月的10528辆骤降至2025年2月的4049辆,远未达月销2万辆的盈亏平衡目标。
成本痛点:
渠道冗余:此前蔚来与乐道采用独立运营模式,导致两套交付体系重复投入,偏远地区(如哈尔滨、银川)的销售网络尤为低效。
服务重资产:自营服务(如上门补电、代驾)和手机业务(NIO Phone)的持续亏损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手机业务因投资回报失衡已大幅收缩。
合并交付渠道后,蔚来通过区域总经理兼任乐道销售负责人、共享团队和物流资源,预计可削减30%以上的运营成本,并提升偏远市场的响应速度。
二、变革举措:从渠道整合到供应链重构

蔚来此次组织变革以CBU(国家业务单元)经营机制为核心,覆盖销售、供应链及售后全链条:
1. 交付渠道合并
- 自2025年2月底起,蔚来与乐道的交付团队、仓储和物流系统全面打通,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的乐道销售由蔚来区域总经理直接管理。
- 通过整合,单店人员配置从“1店3人”优化为“1人管3店”,人力成本降低60%。
2. 销售效率革命
- 新任用户运营负责人杨波推动销售考核从“试驾量、电话量”转向结果导向,废除过程指标,并通过管理层每周直播回应一线问题,使2月锁单量环比增长超1000单。
3. 供应链降本
- 2024年起,成本团队独立于采购部门,设置采购价格上限,并通过平台化设计提升零部件通用率。例如,新平台座椅成本下降10%,自研智驾芯片使单车成本降低1万元。
- 售后总仓搬迁后租金下降70%,年节省超2亿元。
三、初步成效与潜在挑战

成效显现:
交付量增长:2025年2月,蔚来全系交付13192辆,同比增长62.2%,其中乐道贡献4049辆,显示渠道合并后的短期提振效应。
效率提升:试驾量减少三分之一但锁单量上升,销售转化率显著优化。
隐忧未解:
品牌割裂风险:乐道用户仅17%知晓其与蔚来的关联,且无法共享蔚来高端服务体系,导致主品牌用户担忧资源稀释,下沉市场用户缺乏归属感。
换电模式困境:乐道L60(图片|配置|询价)与蔚来换电站兼容性不足,仅20%站点开放服务,换电效率低且成本高企,扩建压力与现金流矛盾突出。
员工管理争议:此前乐道员工因违规转卖内购车引发纠纷,暴露内部合规漏洞,合并后的团队整合可能加剧文化冲突。

四、行业启示:新势力的生存逻辑重构
蔚来的变革为行业提供了三点启示:
1. 从规模优先到效率优先:通过CBU机制和供应链透明化,蔚来试图平衡扩张速度与盈利需求,其“砍手机、找外包”的决策标志着从“用户至上”到“生存第一”的转向。
2. 技术降本与生态协同:自研芯片和平台化设计证明,核心技术掌控是降本关键;而换电站共享若能解决兼容性问题,或可形成差异化优势。
3. 品牌分层与用户运营:需明确主品牌与子品牌的定位差异,避免服务资源内耗。例如,蔚来可保留高端服务,乐道聚焦性价比与基础保障。
结语:一场关乎生死的效率革命
蔚来与乐道的渠道合并,不仅是组织架构的调整,更是新势力车企在资本退潮后的生存范式转型。正如李斌所言:“好好活着,才能让用户真正满意。” 这场变革的成败,将取决于蔚来能否在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动态平衡,并为行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若成功,或可重拾资本信心;若失败,千亿亏损的雪崩或将难以遏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