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从加价神车到“价格屠夫”,本田CR-V的跌落与重生

    星座vs足球头像星座vs足球头像
    星座vs足球03-11


    2025年3月,中国车市最轰动的消息莫过于本田CR-V的“一口价”策略——起售价低至11.99万元,叠加地方补贴后甚至下探至10万元以下。这一价格对比其巅峰期接近19万的起售价,近乎腰斩。曾经需要加价3万才能提车的“神车”,如今却以“骨折价”求生,背后折射出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与自主品牌夹击下的无奈与挣扎。

    价格雪崩:从“加价王”到“五折促销”

    本田CR-V的降价并非一蹴而就。自2022年第六代车型上市以来,其销量便持续承压。2024年,CR-V全年销量仅18万台,靠的是终端优惠5 - 6万元的“以价换量”。2025年,随着比亚迪宋PLUS等国产混动SUV的崛起,CR-V不得不祭出“一口价11.99万”的终极大招,较原价近乎五折。这一价格甚至低于本田自家的小型SUV缤智,彻底颠覆了合资紧凑型SUV的价值体系。

    价格对比

    • 巅峰期(2007 - 2011年):加价3万,次低配落地超20万;

    • 2025年现状:裸车11.99万起,叠加补贴后低于10万。

    为何跌落神坛?三大致命伤

    1. 新能源冲击:技术护城河崩塌

    本田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买发动机送车”),在混动与纯电时代黯然失色。CR-V的1.5T燃油版油耗(8.2L/100km)虽优于同级燃油车,却难敌比亚迪宋PLUS DM-i的亏电油耗(4.88L/100km)。而本田的电动化转型迟缓,2025年在售14款车型中仅5款为新能源,且多为“油改电”产品,市场存在感微弱。

    2. 智能化短板:合资品牌的集体困境

    CR-V的车机系统(Honda Connect)虽支持CarPlay和基础语音控制,但对比国产车的8155芯片、5G互联和L2.9级智驾,显得力不从心。用户直言:“中控屏尺寸在大屏时代格格不入”。

    3. 口碑危机:召回事件重创信任

    2025年初,本田因转向机缺陷召回超85万辆CR-V、思域等车型,创下入华以来最大规模召回。此前燃油泵故障、电池隐患等问题频发,2024年累计召回超百万辆,用户信任度持续崩塌。

    降价后的CR-V:真香还是鸡肋?

    优势:性价比逆袭,家用属性突出

    • 空间实用性:4703mm车长+2701mm轴距,提供五座/七座布局,二排腿部空间达2拳半,后备箱容积扩展至1689L;

    • 配置诚意:全系标配10安全气囊、L2级智驾、全景天窗,入门版即“高配”;

    • 动力可靠:1.5T+CVT组合平顺耐用,混动版油耗低至5.4L/100km。

    隐忧:品牌溢价消失,长期价值存疑

    • 保值率崩塌:昔日CR-V三年保值率超70%,如今价格跳水或致二手市场崩盘;

    • 规模风险:若连续50个交易日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可能触发清盘条款;

    • 用户割裂:老车主因“价格背刺”不满,年轻群体更倾向国产新能源。

    市场启示:合资车的“断臂求生”与未来困局

    CR-V的降价绝非个案。雅阁、君越等合资燃油车同样以“腰斩价”换市场。这一策略短期或能提振销量(如朗逸(图片|配置|询价)2月销5万台),但长期可能加剧品牌价值稀释。

    行业趋势

    • 价格锚点重塑:CR-V的11.99万或成合资SUV新基准,倒逼丰田RAV4、日产奇骏跟进;

    • 分化加剧:保守派选择“低价抄底”,激进派转向国产混动/纯电。

    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本田CR-V的“五折促销”,是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革命中的缩影。它用价格换来了短期关注,却难掩技术迭代乏力、品牌光环褪色的窘境。对消费者而言,10万级的CR-V或许是“性价比之选”,但若追求智能化与长期价值,国产新能源仍是更优解。这场价格战,没有胜者,只有时代的弃儿与追赶者。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