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极星是如何黯淡的

    autocarweekly头像autocarweekly头像
    autocarweekly03-11

    文|冬迟


    即使身陷的冰窖已足够刺骨,人们依然试图用精心修饰的文字幻想着余温、渴望着慰藉。


    最近,市场频传“极星将退出中国”,极星官方给出回应称:公司运营正常,正在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旨在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并提升运营效率。


    然而坊间疑云却已经久不散。调整、优化、增效……最初,这类词汇的本义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联想的样子,在这里,或许可以反用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情语,皆景语。花叶凋敝,词义也便随之枯槁,就像是漂浮在咖啡上的拉花,无论如何编织都遮掩不住底味的苦涩。


    当然,这样的“拉花”如今并不少见,甚至已经成为常态。只不过,像极星这样一手好牌却打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委实也并不多见。


    身怀北欧血统,比沃尔沃更高端;背靠吉利资源,大树底下好乘凉——几年前,刚入华时的极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极星到来的时间其实并不算晚:2017年10月,品牌独立;2019年8月,极星成都生产基地投入运营。而彼时:特斯拉上海工厂尚未完全建成;理想尚未开始交付首款车型理想ONE;比亚迪当年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仅为2024年的1/20;华为深陷在“制裁”的泥沼里举步维艰……



    站在2019年的时间节点,彼时的极星完全可以撸起袖子立下Flag:大干一番,大有可为。


    然而现实却是:这颗曾被寄予厚望的斯堪的纳维亚流星,不仅没有冉冉升起,反而正一点一滴地融化在东方的骄阳烈日里。


    现在回头去看,着实令人扼腕。



    2018年,极星1上市,插电式混动、2+2配置,定价145万,主打画风:北欧血统,冷艳高贵。


    贵,确实是贵了点,但问题不大,毕竟,这是品牌的定调之作,特斯拉、蔚来一开始也都是这么干的。同时,年产500辆的限量,也说明极星根本没打算将其走量。



    贵,不是错,但贵得籍籍无名就不对了。一开始,真正买得起特斯拉Model S/X、蔚来ES8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但从赛道成绩,到名人背书,到全方位广告投放,一系列大手笔的宣传攻势下,特斯拉、蔚来——天下谁人不识君!


    而极星1,仅仅是一张“火星见”的海报以及此后寥寥无几的声量——纵使相逢应不识。


    宣传脱节,定调失败——此其一失也。



    贵不是错,但一直贵下去,就有了狂傲之嫌。


    2023年,极星3上市,两款车型分别售价69.8万元、79.8万元。即使极星宣称这个价格已经比海外低了至少18万。但你要知道,此刻,时光已经行进到了2023年,电动争鸣早已是百花齐放、铺天盖地,无论动力、续航,还是座舱、智驾,极星3放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支撑起这个价。



    诚然,精英阶级永远需要比寻常打工人更贵的座驾以彰显品位身份,但在品牌形象、豪华认同没有高高筑牢的前提下贸然就高价,无异于异想天开,若非背靠大树的持续输血,其命运或已与高合一样,抱遗憾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


    自命不凡,曲高和寡——此其二失也;



    市场不是没有给过极星机会,其距成功最近的一次,是极星2:2020年中期入华,定位“行政紧凑级”车。


    行政?紧凑级?这两个词单看都不陌生,但连在一起却又是那么的令人费解:这明明是一对反义词……


    矛盾之处不止于此,极星时刻以设计为荣,但极星2的模样却与主流审美是那么的背道而驰:未封闭的前脸格栅、跨界的造型再加上2735mm轴距、后排凸起的地台——既未传递出电动物种的科技未来之感,也满足不了实用主义者对空间的需求。而450km的续航表现,更是在竞品普遍突破600公里的背景下显得颜面扫地。


    诚然,29.98-35.88万的定价,极星拿出了走量的决心,人们也看到了其正刚Model 3的希望,但当我们把时间线捋得更细一些后又会发现:极星2首发时的售价高达41.8万元,后续才下调至现价区间,已然错过攻掠市场的最佳时间。



    而后续的价格闪崩,即使业内从业者也始料未及:2022年,有媒体同行,以20万的价格,入手了一辆当时指导价为41.8万的顶配二手极星2,以为自己捡到了宝,并美滋滋地说出了一句在当时看来无可辩驳的至理箴言:无论什么车,打5折都香甜!


    但如今,同款车型在闲鱼上已经跌进了10万以内。


    错失走量,价格崩盘——此其三失也;



    极星4,算是极星重振旗鼓、渴望走量的又一次尝试。



    但显然,殊“名”同归:和它的三个兄弟们一样,极星4又一次成为了市场保有量罕见的“稀世”车型。


    不过,有一说一,论身姿造型,极星4比它的兄弟们更容易辨认。毕竟,它浑身散发着极氪001的气质。


    但事情的反转之处在于:从品牌、定位以及售价来看,它貌似是极氪001的强化版,但当你从产品力的角度逐帧逐句地分析后又会发现,它未必比极氪001甚至是007更靠谱。


    比如,极氪001的高配车型装备了空气悬架,极星4则全系缺失,两驱车型甚至连CDC减振器都没有;


    再比如,当同龄的堂兄弟极氪007已经标配了800V的电气架构,“高性能”极星4奉上的却是“上市即落后”的2C充电;


    同时,在机械架构上,极星4又拿出了落后于时代的CTP架构(Cell To Pack),且CTP尚非标配;此外,在电池架构上,极星4也没有用上行业渐渐普及的CTB……


    而在真皮座椅、WHUD抬头显示、三温区智能空调、香氛系统、电吸门、驾驶模式等更细致化的配置方面,极星4相较于极氪001的减配清单就更多了。


    此刻,极氪001因为极星4的存在而更香甜。那些对极星4乍见倾心的人,很难不在细致忖度后头也不回地奔向极氪001。


    华而不实,徒有其表——此其四失也,这也是极星品牌折戟的最严重一失。



    极星的核心卖点是什么?极星可能自己都说不清楚。


    性能?电动加速谁不强?极氪001 FR强不强?小米SU7 Ultra强不强?燃擎时代,作为沃尔沃高性能部门的极星或许耕耘出了自己的壁垒,但电动时代,作为独立品牌的极星的剑刃还剩下多少锋芒?即使强如保时捷,当Taycan在2019年秀出800V快充时,可堪惊艳绝伦、行业侧目,但同样的产品放在2025年早已泯然众人;


    设计?电动时代,内燃机的空间桎梏被解锁,设计的自由度在提高,创意得以实现,灵感更加飞涌——大家,都不丑;


    安全?环保?这更像是沃尔沃的招牌。更何况,环保叙事之于中国市场,就像那橱窗中的艺术品,被赞美、被感叹,却鲜少被购买。


    极星甚至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中国品牌:论豪华出身、极简设计,大谈北欧血脉;论架构底色、智能座舱,则又是鲜明的国产新风。


    极星的定位高于极氪,但吉利却无法给予其全力的支持:其一,研发设计在瑞典,“欧中”共管中,极星的主导权、话语权似乎更偏向于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这从多任CEO的任命便可看出;其二,产能在分布在中国杭州湾、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两地,这样一来,中国的供应链仅可以利用一半。今年下半年,更是计划在韩国生产极星4,在欧洲生产极星7。


    远隔万里的瑞典研发团队,对这块世界上最肥沃的新能源沃土的蛰动,缺乏精准的感知与理解。而一旦市场效果未达预期,便寄希望于计划的频繁更改,甚至是CEO的走马“换”任:6年换了5任中国区CEO,一任平均只能呆1年多一点,根本等不及一个策略的效果,便被匆忙拿下。


    而翻开历任中国区CEO的履历,都能看到豪华品牌的销售经验。极星的高层似乎执着地认为,中国业绩不好,是销售的锅。


    事实上,极星如今面临的困境,沃尔沃当年也经历过,生于小国寡民,设计审美、品牌性格不具备大范围感召力。而自救方式便是:向中国,靠中国,生产和市场都放在中国,研发开始放在瑞典,后来双方共管。随着电动化的推进,中方对沃尔沃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但极星,似乎还不具备这样的魄力。


    纠结矛盾,困顿迷失——此其五失也。



    2022年,时任极星CEO托马斯·英格拉特向股东承诺承诺,2023年将实现收支平衡,2025年实现盈利并交付29万辆车。


    但翻开最近3年极星的全球销量表:2022年5.15万辆;2023年5.46万辆;2024年4.49万辆——今年要如何实现29万辆的销量目标?


    于是,现任CEO迈克尔·罗谢勒又宣布了极星的最新战略:计划在2025-2027年间实现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35%,并力争在今年实现盈利。他表示:2025年将是极星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



    他的目标或许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中国市场的表现已定然难言辉煌:2021年至2023年,极星在华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和1100辆,2024年上半年1612辆。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即使已经交付了4款车型,但大街上仍然很难看到极星的影子。


    极星的困境,本质上是北欧理想主义与中国市场现实主义的冲突,一如一位执着于演奏古典乐的艺术家,误入了电音狂欢的派对。当“小众”成为逃避市场洞察的借口,当“血统”成为产品力短板的粉饰,黯淡无光或许已经注定。

    次阅读
    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