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未来的车市大战,应该是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碾压”。
但其实,还有一个更现实、更近在眼前的威胁——“国七”标准。
因为前不久,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
在“国六”之后,我国将对标欧美最严格的法规,制定“国七”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所有跑在路上的车,排放更少、环保更强。
按照往年的落地节奏推测,“国七”标准很可能在近几年内正式实施。
到时候,很多燃油车可能还没来得及被新能源车淘汰,就要先倒在了“国七”面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
01 什么是“国七”标准?
既然“国七”标准这么可怕,咱们先搞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国七”就是在“国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标欧美最严苛的排放标准。
重点就在两个方向:“对标欧美”和“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先说第一个,对标欧美。
提到这点,欧盟的“欧七”标准已经在2024年正式生效,排放要求之严格,让不少车企都叫苦连天。
比如,不仅要控制传统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还得把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物排放算上。

我国的“国七”标准很可能就是照着这个模板来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咱们还提到了一个新词儿——“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意思就是在减污的同时,也要把降碳这件事儿做好。
如果你觉得这还好,那可得注意了。
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国七”不仅仅是盯着单车的排放强度看,而是要统筹考虑单车和总量的双重管控。

什么意思呢?
简单理解就是,除了你这辆车能不能上路,更要看整个车企的碳排放总量。
如果一个品牌的油车排放太高,那就得用更多的零排放车,比如新能源车,来平衡一下。
不然就可能被罚到怀疑人生。
据悉,这次管控的细则比以往更狠。
比如,除了常见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连氧化亚氮和车用空调的HFC(氢氟烃类物质)都在监管范围内。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连空调制冷剂都不能乱用了,不然年检的时候就得碰一鼻子灰。
02 排放标准为啥不断升级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排放标准咋就这么执着,不断往上调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空气质量实在是拖不起了。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
而在那些大城市,这俩简直就是污染的“头号元凶”。
简单点说,就是你上下班堵车时闻到的那股“呛人味儿”,和天灰蒙蒙看不到蓝天的情况。
大部分,都得算在车的头上。
所以,不断升级排放标准,就是为了从源头上把排放减下来,直接改善空气质量。

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就难了。
因为“相关的研发”并不容易,需要巨额的投入,成本还会上升。
譬如在在国五升级国六后,某品牌的国六天然气重卡整车价格40多万元。
但光尾气后处理装置原厂报价就要7万元,占整车的六分之一还要多。
一边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另一边还是增加的成本。
面对这样的问题,未来的大部分车企,很可能会直接“放弃油车”,重心放到新能源车上。
毕竟,既浪费自己的研发资金,价格上还不讨好,这是何必呢?
03 会有什么影响?
既然“国七”标准这么狠,肯定不是“吓唬”一下就算了,实际影响可不小。
车企端就不用说了,各方面的调整肯定很麻烦,且费钱。
消费者也很难幸免,尤其是那些开着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车的朋友,可能要头疼了。
根据数据显示,国内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4亿辆:
其中国三、国四、国五标准的车,加起来差不多有2.2亿辆。
这些车主的压力在哪儿呢?
简单理解就是,车还能开,但年检不一定能过。
等“国七”标准一落地,搞不好连国五车都得开始遭殃。

而且,国六车主的日子也未必好过。
回想一下,国六刚上来的时候,颗粒捕捉器问题可没少闹腾,什么油耗增加、动力减弱。
甚至因为堵塞,直接导致车开不动的情况都出现过。
现在要是再加装前置的电加热催化单元,估计成本只会更高,问题只会更复杂。

总的来看,排放标准升级这事儿,看似离咱们普通人很远,实则挺扎心的。
大家还是做好相应的准备吧,不要等到政策到了,然后措手不及。
此外,就这样的趋势,也是时候考虑新能源车了。
评论·0